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对外劳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4)

2017-08-23 03:34
导读:目前全球范围内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世界各国纷纷 放松 对高级劳务入境的限制。WTO各成员对自然人流动市场准入的承诺只涉及到高级劳务

  目前全球范围内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世界各国纷纷放松对高级劳务入境的限制。WTO各成员对自然人流动市场准入的承诺只涉及到高级劳务,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自然人流动中的中低级普通劳务进行限制。由于高级劳务、技术知识密集型劳务的工资水平和待遇远远高于普通的劳务,因此吸引我国国内人力资本投资转向国外需求大、收入高的职业。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受过高等教育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总量十分巨大,2000年我国城镇专业技术人员已达3060万人,每百万人口中拥有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和技术人员的数目也高于印度、墨西哥等国家。 所以,增加技术劳务的输出在我国很有潜力,不仅可以带动国内劳务输出结构的升级,可以带动国内劳动力结构的优化。
  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的劳务输出也是我国劳务输出的努力方向。我国耕地面积狭小、农业资源稀缺,只拥有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却必须为26%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农业工人有着长期的需求,比如以色列的果园工人,俄罗斯的菜农和伐木工人,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的远洋渔工等等都很匮缺。我国农村在不降低农业产出以及满足城镇需要的前提下,还有一亿多的富裕劳动力。这些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另一方面也跟我国自身条件有关。我国开展农业劳务输出的实质就是为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相应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而且农业劳务属于劳动密集型劳务,培训成本很低,非常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   2.5 加强外派人员培训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我国人口众多只是对外劳务合作的一种潜在优势。要将之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劳务合作的技术含量。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开展这一活动的经济效益的高低,而且也是为了适应国际劳务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需要。我国目前的劳务输出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这一现状与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难以匹配。国际市场对低层次劳务需求趋减,提高劳务者的业务素质和竞争力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国输出的劳务人员层次之所以低,是因为他们在语言、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认证方面有很大的缺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对职业教育事业重视不够,导致蓝领技师、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技术落伍;二是我国在语言上处于先天弱势,在外独立工作和生活受到限制,在国外劳务竞争上明显位于劣势。印度采用西方的教育体制,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因而其向世界输出的医护人员不仅英语好,而且受教育程度达到了发达国家所要求的大学本科毕业,广受西欧国家的欢迎。菲律宾人的英语水平也较高,这为它大量地输出海员、菲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国必须努力采取各种办学方式强化培训教育,提高层次、克服缺陷,对此加以解决。我国尽管目前有86家专业的对外劳务培训中心,但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外派业务的需要。
  同时,也可考虑与国外企业合作,举行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按雇主的具体需求进行对口培训,促成我国劳务人员顺利进入输入国市场。如为了促进我国护士输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可考虑与这些国家联合成立培训机构,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输入国的要求。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对劳务人员进行涉外知识、法律法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所在国的国情、风俗人情等教育的同时,加强外语的强化培训,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输入国的语言,并熟悉当地的文化。保证他们能顺利地在国外工作、生活,减少沟通障碍;二是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培训相关领域的具体工作技能,尤其是高等技术的培训。我国的职高、技校、卫校等职业学校,都应尽可能开设此类课程,使知识更新,努力与国际的需求接轨,由此造就一大批适应能力强、符合国际劳务市场要求的各类劳务队伍。三是加强劳务人员的安全风险教育,学会在国外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措施,保障劳务人员高兴出去,平安回来。
上一篇:人类管理实践中的“返祖现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