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_政治毕业论文(2)

2013-05-08 18:11
导读:成长 壮大和不懈斗争是催促社会保障诞生的动力当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占据着政策、经济的统治地位之后,新兴的无产阶级也在成长和壮大起来。恩格斯
成长壮大和不懈斗争是催促社会保障诞生的动力                 当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占据着政策、经济的统治地位之后,新兴的无产阶级也在成长和壮大起来。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热情地指出,“这个产业革命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英国无产阶级。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96页。)劳动者在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曾经采取过直接破坏机器的行动。科学社会主义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认为无产阶级贫困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必然结果,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工人受剥削造成的贫困才能消灭。马克思社会贫困的原因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开展斗争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资产阶级统治者当然本能地仇视这一理论;但在其理论威力震慑之下和无产阶级的坚决斗争下,又不得不作出一定的退让,出台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总结斗争经验并受到马克思学说的启示之后,工人阶级遂能“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注:《资本论》,第1卷,第521 页。)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无产阶级强烈要求改善自己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要求保护自己的权益,从而推动了进步立法的出现。劳动者争得了合法地位之后,利用工会集体力量不断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于19世纪初开始制订工厂法(劳动法的初期形式),以后逐渐扩大工厂法的内容和实施范围,并创立劳动保险立法。可见,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主旨的法律出现,并非单纯出于资产阶级的恩赐,而是与劳动者的斗争分不开的。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一般说来,社会改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应当是而且也将是弱者的强大所引起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84页。)                 五、社会保障在服务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后指出,从资本家建立社会保障的初衷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社会和政治稳定功能。“补偿风险的保险费,只是把资本家的损失平均分摊,或者说更普遍地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分摊。”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把个人的风险通过整个社会来分散和弱化,由社会分散承担,这是符合统计学的概率规律的。通过社会保障手段,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实现资产阶级对社会的控制。二是“补偿和恢复”功能。从社会保障基金的支配和用途来看,马克思认为“这种基金是收入中既不作为收入来消费,也不一定用作积累基金的唯一部分。它是否事实上用作积累基金或者只是用来补偿再生产上的短缺,取决于偶然的情况”。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基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这种功能的运用和发挥取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状况。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服从和服务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维护了工人阶级利益。                 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实质,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方向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马克思认为社会保障是对部分剩余产品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和再分配,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利益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支配分配关系,而社会保障是一种特殊的再分配关系,其性质当然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保障就其本质来讲是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决定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无论从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还是建立社会保障的目的来看,它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剩余价值规律的需要,是资本保值增殖的工具,受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从资本主义社会保障资金收入和支出来看,它是工人阶级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只不过披上了社会保障是外衣而已。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后,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过程和筹集渠道,总结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资金的三个来源:第一是工人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包括养老、医疗保险等。这些保障税是从工人工资中直接进行扣除的,是显性的。第二是雇主为工人缴纳的保障税。雇主将保障税隐蔽地以成本的形式“加工”进商品,从而把负担转嫁给消费者,或者通过压低劳动力工资的方式间接地对劳动力价值进行扣除,算来算去还是工人自己在为自己缴纳,根本不是资本家保障了工人,相反,资本家的各种保障资金却是来源于工人为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第三是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社会保障进行一定的补助,但是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而税收的主要部分还是工人缴纳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生动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表面上看好像资本家大慈大悲,非常爱护体恤工人,而从分配制度的实质上看却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需要。恩格斯曾经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中形象地打比方说,这就好像是资产阶级从工人身上榨取了一根大火腿,而仅仅丢还给工人一根小香肠。可见,资本主义国家支付的社会保障金,归根到底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是工人自己保障自己,绝不是资本家的“恩赐”。即使在所谓的“福利国家”,从表面上看好像工人的社会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负担的,但从实质上看,仍然是工人自己在保障自己,只不过借助于政府的手段罢了。        资产主义社会的社会保障缓和了与无产者的矛盾,社会保障具有阶级性,私有制是无产者不能从工资中拿出一些钱储蓄,满足在伤残, 疾病,残废,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失业时的需要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要真正有保障就要消灭私有制,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文中提出:"建立国家工厂,国家保证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资料,并且负责照管丧失劳动力的人。"列宁也提出了"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的论断,(《列宁全集》第17 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449页)强调了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反对将社会保障私有化。认为只有政府才能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统一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工人在一切场合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失掉工资时,国家保险都要给工人以保障,保险费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这些论断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保障制度理论的渊源。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尤其是公有制经济部门的职工,其生存,生活和工作都由国家统包,不仅享有无需担忧的工作保障,而且其生老病死和家属的健康与生活也都享有绝对安全的保障。列宁提出的社会保险原则,虽然是针对一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但对现实的社会保障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及其思想_政治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