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_政治毕业论文(3)
2013-05-15 21:20
导读: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的发现,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学批判。这种物化社会关系并不是纯粹的物,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的发现,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学批判。这种物化社会关系并不是纯粹的物,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建构的历史性存在。纯粹的物不是实践主体,因而也没有历史。古典经济学把内容丰富的社会关系当
作物来研究,必然落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窠臼,非历史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无限制的自我膨胀是加剧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马克思完成了对社会关系的层层剥离之后,资本的本质就显露出来了。资本作为能生钱的钱,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关系。资本成为统治一切的力量,整个社会都以资本为中心运转。通过剩余价值的揭示,马克思
成功地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所在。这同时也是资本可以无限扩张的原因,但是资本、商品和货币在本质上都是由物质生产活动建构出来的社会关系。资本作为一种物的形式,可以自我复制,无限扩张,但它无论
如何也不能复制它的社会关系内容。这样,就产生了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
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人们的实际需要和购买力之间矛盾。当这种矛盾突破了社会自身的承受极限,就会引发现代性的危机。
三、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指出,现代性一方面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人受到物化社会关系的奴役和异化。摆脱物役性,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既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最终目标指向,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
古典经济学逃不出物化意识形态的魔咒,一味地肯定现代性。而马克思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必然要跨出古典经济学狭隘的栅栏,出发点也相应地从市民社会转向人类社会。实践是新唯物主义的基点,但不是本体,而且实践本身也是被历史地构建。马克思说:“历史地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既然实践本身也被历史地构建,那么由物质实践构建的市民社会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马克思说道:“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种立脚点的转变也就隐含着市民社会必然会被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马克思从两方面来论述共产主义社会。从价值规范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矛盾,原因在于异化劳动。重点分析了工人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工人同自己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异化、工人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要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就要扬弃这些异化,回复到人真正的类本质。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所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而“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实质不是一种伦理的诉求,而是“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义的基础是一种“现实的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共产主义的核心乃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实现共产主义是对现代性的中心问题即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共同体的分离的最终解决。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与社会的分离将实现真正的和解和超越,人不再是与抽象的社会实体相对立,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既没有否定商品经济中的个人,也没有否定以个人为轴心的社会关系。现代性的危机在于不能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而共产主义既保留了现代性的积极成果即先进的生产力,又克服了现代性对人的奴役,体现了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完美统一。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一条线索。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不只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的理论有着鲜明的党性原则。研究政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不但可以加深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有助于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