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时,尤其要处理好政绩评价与政德评价的关系。由于伦理评价的特殊性,在评价中,我们既要重视权力主体的效果(即政绩),更要重视其动机(政德)。力求德才兼备,防止以才代德。特别要针对政绩中所渗透着的政德去发现领导干部的境界和水准。事实上任何政绩的取得都应以兼容多方面利益,以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为前提,否则会导致政绩的虚假性和盲目性。当前,有些地方搞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严重脱离了实际,被视为“当官”:上项目,铺摊子,修马路;上,登报刊,发。忽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的组织部门甚至把上了多少项目,引来多少资金列为对干部“考核”的内容。而部分干部就是围绕“政绩”弄.虚作假,大肆行贿受贿,出现“豆腐渣工程”。这些虚假政绩本身就是一种腐败行为,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任何时候,我们都应牢记,人民才是行政伦理评价的主体,权力主体的善恶评价应以是否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为标准。因此,在行政伦理评价中,尤其要重视对政绩取得过程中凸现出的动机(政德)进行分析和评判,即通过政府的服务对象来评价政府,把人民对政府的“公信度”作为考察的依据,这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减少腐败的发生。
4,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功能,持续反复地进行道德宣传,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健康的主流价值体系,为权力主体自觉抵御腐败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社会转型以来,部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一度出现混乱,非道德主义、机会主义流行。有些领导干部动摇了社会主义信仰,怀疑“红旗还能飘多久”,于是抱着侥幸,想趁机捞一把。有的人即使犯了罪,还“痴心不改”,仍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腐”(实为错觉)。因此很有必要在整个社会澄清人们的混乱思想,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牢固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形成一个健康的主流价值体系。社会舆论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力保障,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广泛性,二是外在强制性。它能及时地传递行为价值信息,使人们了解行为善恶的后果,从而坚持或改变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目前特别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电台、网络等社会舆论手段,不断地对权力主体进行道德评价和监督,时刻警示领导干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增强抗腐能力。
(二)从个体道德层面看,从“内”防腐,主要指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防腐拒变,这也是社会道德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
1.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抗拒权力腐败。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对外交往的扩大,社会给人带来的诱惑实在大多:金钱、商品、美色……在这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面前,领导干部绝不能目眩神迷、心浮气躁,否则会陷入腐败的泥坑。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抗腐力。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过程,其内涵表现为自觉以理导欲,解决理欲矛盾。这对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境界,正确处理“公欲”和“私欲”有着现实意义。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领导干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古往今来,我国人民在道德修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修养方法。如“学习思考”法、“省察克治”法、“慎独法”等,这些都可以借鉴。
2.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正确行使人民的权力。从理论上讲,在社会主义社会,权力来源于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它也必须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但在现实上,权力行使不当有时会失去其性而引向私人领域,造成权力腐败。这就决定了权力主体要有正确的权力观,因为权力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权力观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和拒腐能力。因此加强领导干部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积极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这有利于领导干部正确履行手中的权力。作为人民的干部要时刻保持自己思想的纯洁性,净化自己的心灵,永保“公心”,坚决抵制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的腐败行为,并且要时刻警惕把官场当商场、权力当商品的腐败倾向。在权力行使上,一定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从私欲出发。尤其是在处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矛盾中,要有鲜明的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清除私人杂念,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否则极易滑向腐败之路,沦为人民的罪人。
反权力腐败是个系统工程,须各方面体制配套,多方面全力协作。从伦角度研究反腐,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并且就这很小的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深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