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特质解析(3)

2013-06-27 01:18
导读:第一,和谐与小康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底蕴。小康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和大同相对应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渊源。最早的“小康社会”是《礼记

  第一,和谐与小康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底蕴。小康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和大同相对应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渊源。最早的“小康社会”是《礼记·礼运》中描绘的一个与大同社会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它反映了人们对富裕、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邓小平古为今用,赋予“小康社会”新的时代内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我党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后来,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根据形势的发展又把这一概念延伸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管由于时代和社会性质的根本区别,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与传统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那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精髓却息息相通。而和谐社会同样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的历史渊源。追求与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古代重要的社会、理念。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把“和”作为一个的抽象范畴加以研究,进而转化为,推演为社会理念。正是这种古今相通的文化,才使得构建和谐社会更加富有民族性,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所以,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都是深深植根于我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传承中国历史,承继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第二,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同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形式。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无论是小康社会还是和谐社会,其最大的特点是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把社会和谐看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全面小康、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没有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没有社会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就谈不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应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综上所述,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问题上作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重要战略部署。二者拥有的共同特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其科学内涵与本质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我们看到了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的小康社会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讲的,到那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态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权利、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7.
  ⑤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9,12.
上一篇:论基层党建须狠抓“落到实处” 下一篇:论在意思自治与法律强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