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的新的时期,深刻汲取苏共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巩固党的执政地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苏联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经验教训
1991年8月24日苏联共产党宣布“自行解散”。曾经是一个具有数十年历史、一度拥有近2000万党员、执政长达74年的执政党退出了历史舞台。4个月后,苏联宣布解体。苏共兴亡说明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执政时间越长越要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能从苏共兴亡中汲取哪些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呢?
一、必须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推动国民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从宏观角度来看,苏联经济总体上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发展速度不平稳。苏联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还是较快的。50年代年均增长接近10%,60年代降为约8%,70年代约5%,80年代不到3%,呈逐步递减趋势。尽管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搞“加速”,但经济依然在往下滑,1991年经济增长一2%,1991年达到一12%。其二,经济结构不合理。苏联经济的发展主要为扩军备战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服务,是以牺牲日用消费品生产为代价的。人民群众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忍受畸形经济结构带来的苦果。美好理想因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而在人民心目中慢慢淡漠和枯萎。其三,区域发展不协调。苏共在执政时期没有处理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在前苏联,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最发达,俄罗斯、白俄罗斯次之,外高加索地区再次之,中亚各国相对最为贫困落后。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潜藏在分离主义背后的则是现实的经济利益问题。在实用主义和民族本位主义的驱使下,他们纷纷“另起炉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2003年10月,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的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二、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从斯大林执政以来,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犯了教条主义错误。苏联思想理论界倾向于把苏共领导人对马列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他们的论断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犯了形式主义错误。苏共建立了一套相当系统的马列主义书本知识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学生必修三门马列主义基本课程:苏共党史、、政治。但教学工作偏重于灌输马列主义基本知识,严重脱离实际,因而大都流于形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收到实际效果,结果培养了以叶利钦、戈尔巴乔夫和盖达尔等为代表的持“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代人。他们后来成为社会主义苏联的掘墓人。1991年6月美国一个社会问题机构对苏联高层党政官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大约9.6%的人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他们明确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12-3%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观点,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化;竟然有76.7%的人认为应当实行。在广大党员群众中,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所以在苏共解散时,其财产被没收,没有党员群众自发地集合起来,去保卫自己的党组织。领导干部的背叛和党员群众的冷漠合葬了苏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