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政府在网络议题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2013-07-17 01:02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浅析政府在网络议题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议题 网络议题   论

  关键词:议题 网络议题

  论文摘要:议题管理是政府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新课题,特别是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的主要平台之一,政府更应该重视和加强网络议题的管理。
  
  议题最早应用于企业,旨在帮助企业面对的突然改变时,界定出对企业可能造成影响的政治、和社会等议题,从而引导企业协调各种资源并形成策略,以迅速因应议题的发展,最终促使议题的发展有利于企业自身。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政府改革的推进,行政管理研究领域也引入了议题管理理论。
  目前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和网民人数的迅猛增加,公众对于公共议题的关注与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网络中公共议题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正在不断增强。有学者指出,在网络议题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1]因此,政府在网络议题管理中应该准确定位,从而及时有效地因应网络议题,以防范网络议题衍生成网络群体性事件,这对于公众利益的保障、政府形象的维护以及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政府应成为网络公共议题的供给者
  尽管网络中的公共议题发端点众多,但是政府仍然应该积极地为公众提供公共议题,成为网络公共议题的供给者。因为政府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而涉及公众利益或公众所关心的公共事务,政府都有义务向公众公开并征集民意,公众也有权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协商。因此政府可借助议题的提供,向公众公开信息,并予以公众广泛参与和讨论协商的机会。另外,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政府理应通过网络议题的设置,引导公众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网络社会。例如,关于网络的问题大家众说纷纭,政府即应通过相关议题的设置,让公众广泛参与从而进行了解和讨论,提高公众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以使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能合法、合理地运用网络。


  政府作为网络公共议题的供给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确定议题。议题要成立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其一是公共性,即涉及公众利益或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其二是争议性,即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争议。[2]其次,提供议题。传统媒体通过广播、报纸和等传统渠道设置议程,直接影响公众对议题的选择,进而形成公共议程。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政府议程和媒介议题高度统一,所以政府可利用这一优势,除了运用传统媒体为公众提供议题外,还可以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作为供给渠道。
  二、政府应成为网络公共议题的管理者
  除了政府自身提供议题外,绝大部分的议题来源于其他各个方面。因此,这就要求政府要成为网络议题的管理者,并要很好地承担起一角色任务。作为网络公共议题的管理者,政府应该具备以下两个能力。
  首先,对议题的监测和识别能力。各级政府应建立网络公共议题监控体系,对重要性较高的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稳定、引发政治动乱的问题予以全面监控,制定好相关政策预案。例如,2006年深圳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论坛不断发帖、刷帖,准备策划社保游行。深圳网警及时发现论坛上的过激言论和行动性帖子,于是一方面及时删帖,一方面向网民宣传社保政策,减少了群众对社保政策的误读,及时扭转了舆论方向。[3]而对于一般性的社会问题,政府也应定期收集和分析信息,以确保对议题的及时识别。
  其次,对议题的分析和引导能力。政府如果缺乏对议题的分析能力,就容易被议题所左右,有关部门可能为尽快平息事端而匆忙决策并草率执行,这反而会激起公众的不安或不满情绪。因此,当议题已经被公众所普遍关注时,就要求政府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议题,并判断出公众对议题的认知和需求,从而有利于政府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政府应成为网络公共议题的因应者
  政府作为网络公共议题的因应者,强调的是政府在面对突发的公共议题时,必须快速、及时地做出因应,而不能迟缓回应,甚至是毫无反应。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时代,信息的速度和途径已经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这更要求政府能在第一时间内因应网络议题,以避免议题迅速发酵而无法控制。
  有学者把政府因应公共议题的迟钝称为“体制性迟钝”,并出一个规律,即“起因都很小——基础反应迟钝——事态升级爆发——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这样的怪圈通常都导致最后的“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可以说,一旦政府对议题反应迟钝,从而失去对议题发展的主导权,将有可能损害政府的形象,同时也极易激起公众对政府行政能力的质疑。比如,之前发生的 “邓玉娇刺死官员”、“上海钓鱼执法”和“内蒙古女长开豪华公务车”三个网络事件,把它们的首个舆情指数高峰时间点和政府首次回应时间点对比,显示出政府回应时间偏晚,没有积极应对的态度,最终都使得政府陷于被动状态。因此,各级政府理应吸取教训,适时建立网络公共议题的因应机制,针对网络议题的特性及时反应,准确把握,从而把议题的发展导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游志斌.议题管理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J].吉首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聂静虹.政府公共新课题:议题管理[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杨保华.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模式、原因及其防范[J].重庆学院院报,2009年第4期

    上一篇: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 下一篇:浅谈用中国的发展模式否定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