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用中国的发展模式否定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2)

2013-07-17 01:02
导读:在一个比美国、日本、俄罗斯、整个欧洲之和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了这样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技术革命、革命,没有走西方殖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的

  在一个比美国、日本、俄罗斯、整个欧洲之和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了这样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技术革命、革命,没有走西方殖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的老路,在自己内部消化所有伴随现代化而来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整个社会保持了基本稳定,并使中国成为带动世界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究竟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全世界都想知道。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为什么西方自己的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收效甚微,而中国没有采用西方的模式却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
  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模式远非十全十美。恰恰相反,中国模式有不少缺点,甚至还衍生出不少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处理。但与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相比,中国模式还真是不错,也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首先,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连续30多年一个长时期、大跨度的发展,为中国走向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30多年来,世界上70%的脱贫是在中国实现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的业绩,整个世界的扶贫工作将黯然失色。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美国人所说的恐怖主义,而是消除贫困,因为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仍然生活在极其贫困的状态之中,其中8亿人(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在挨饿。就此一点,中国的经验就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再次,不断地试验、不断地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这使中国避免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盲目采用西方模式而带来的困境,也使中国成功地抵御了1997年的亚洲危机。实际上,仅抵御金融危机这一项,中国模式就值得充分肯定。最后,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中国改革开放大致展现了一个清晰的格局:改革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先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改革。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第一阶段的改革为第二阶段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就是它让中国成功地从困境中走出来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这些具体做法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些做法背后的思想,特别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和而不同”、政府的作用等,则可能有相当的普遍意义。沿着这样的思路,中国应该能够沉着地应对,并最终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这些思想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的政治软实力,其关键就是能够比较好地回应我们这个世界提出的严峻挑战。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难题,一个是贫困、发展问题,一个是和平、战争问题,包括恐怖主义问题,西方价值观并没有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加剧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美国主导的“民主输出”模式更是导致了世界动荡不安,而恐怖主义对美国、对世界的威胁也有增无减。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过去要么苏联模式,要么西方模式。冷战结束后,苏联模式随着苏联解体而退出舞台,西方主流认为这是历史的终结,剩下的就是一条不归路:全世界都将拥抱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冷战后的情况表明世界事务要复杂得多,如果西方的制度真是普世适用的,那么为什么在第三世界一推行即屡屡失败,从菲律宾到海地到伊拉克都是如此。在处理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方面,中国的软实力对外部世界有其独特的魅力,因为它回应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根本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有没有权力把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有没有权力从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衍生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安排?有没有权力在实现各项人权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分轻重缓急? 有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影响迄今为止西方思想占主导的主流价值体系?中国的经验对此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paradigm shift)、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崛起也是中国政治软实力的崛起,这对解决中国自己面临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对许多全球问题的治理、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未来走向,都可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是多样化的,不可能只有一种发展模式。从主要发达国家来看,美国采取的是政府干预较少的宽松模式,但是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在许多方面与其不同,所以说当今世界没有一种适合所有国家的唯一模式。事实上,各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力来源于不同的因素,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的比重较大,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厚一些,所以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是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国情。只有坚持模式的多样性,不断推动各种模式之间的优势互补,才能保证世界经济更有活力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段治文,钟学敏著.中国现代化进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8]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沈云锁,陈先奎.中国模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江金权.“中国模式”研究:发展道路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陈纯仁.制度文明建设与优越性的充分发挥[J].理论探讨,2006,(1).
  [12]蒲晓光.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主要经验[J].天水学院学报,2006,(6).
  [13]江琼,赵武.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1).
  [14]吕兴业.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2).
  [15]王长存,王晋京.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几个认识问题[J].党建研究,2008,(4).

上一篇:浅析政府在网络议题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