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江泽民同志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探索(2)

2013-07-30 01:03
导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个性因素的发展和因素的发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人的自身能力、个性的发展,还包括社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个性因素的发展和因素的发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人的自身能力、个性的发展,还包括社会关系的丰富。他说,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部才能的发展”、“个人的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能力”,并且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们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毛泽东同志对时期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主要是强调一个人的又红又专,强调一个人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则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的全面发展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有、有纪律。很显然,他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解虽然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主要是从个体的人出发,探讨个体的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虽然十分强调个体人发展中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但这里的社会关系指什么,一般也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因此,在当代中国,要坚持和发展,就必须继续站在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相统一的立场上,不仅注意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体性,而且要注意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没有去重复人的个性发展问题,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作了新的阐述。一是将全面发展的主体界定为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与“三个代表”的精神相一致,而且突出了发展主体的社会性;二是从、和文化三个方面去界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理解为广大人民群众权利的更好实现、理解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升,从而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容的社会性。这样,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就突破了个性自由、个体能力等个体因素的局限,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境界。

    三、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说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就不能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影响到我们当代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曾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和自然关系的客观存在,也不仅指明了人的发展包括前一代人的发展和后一代人的发展,而且还揭示了“前一代”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对“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的影响作用。当然,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产还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世界上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不突出,所以他们只看到前一代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对后代人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很少看到前一代人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对后代人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很少看到前一代人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对后代人发展的制约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企图对大自然进行全面支配和干预,结果招致了大自然对人类严重的报复:空气污染、森林锐减、土地沙化、物种减少、水源危机、能源短缺……这一切不仅已经威肋到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破坏后代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在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终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战略。正是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一方面注意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1993年召开的“中国21世纪国际研讨会”上首次宣布了实施可持续的宏伟构想。1994年,我国政府又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一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他说:“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果说以前的成果还主要是对他国经验的一种借鉴的话,那么江泽民同志这一次阐述则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个创新,因为:第一,这一论述首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论;第二,这一论述又吸取了当代科学的新成果,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四、从人和杜会的关系出发,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基础和历史过程

    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必然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精神等条件,由此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毛泽东同志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邓小平同志主张通过发展生产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主张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塑造‘“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一方面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轨迹,另一方面认真实践经验,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在这里,江泽民同志不仅肯定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明确地揭示出了人的发展的双重基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无疑是一种首创。人的发展固然离不开社会,但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正因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才形成了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一幅历史图景。对此,江泽民同志作了深刻的阐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上一篇:浅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下一篇:浅析《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人本科技伦理思想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