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对自然只能实行“人道”的占有
在剖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以及自然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作用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类作为自然物质形态的进化的最高产物,应在充分重视自然的前提下,通过“人道”的手段逐渐将自然的财富转化为充实和丰富人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这里,马克为综合解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其内涵有三:第一,生产者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控制自然;第二,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是共同控制自然的途径;第三,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原则,—是最小消耗,二是合乎人本性。所以,在当代社会,在人类发展的新的时期里,人类一方面要整合社会内部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继续改造自然、人化自然,使自然与人不断整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形态——共产主义将实现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类的统一,“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三《手稿》中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不仅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当今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锁钥”。马克思的《手稿》距今已160多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人类依仗着科学技术和科技刺激下日益发达的生产力,移山填海、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真胃扬眉吐气、威武雄壮。人类坚信科技是万能的,却忽视它正成为一匹脱缰的烈马,难以驾驭。科技虽然使人类的财富猛增,解除了自然对人类的沉重压迫,但却膨胀了人类的野心与欲望,造成了人对自然的极大威胁,反过来使自然对人类加倍报复。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遗憾的是恩格斯的忠告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只是当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负效应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规模出现时,人们才被迫不得不重视自然界与人类相异化的关系,开始反思“人权”的主体地位,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逐步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那么,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不是就无法解决呢?对此,我们仍然可以在马克思的《手稿》中找到答案,《手稿》认为,人作为“能动的存在物”,“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最高级的理性“存在物”,具有自我调节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尽管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度及不同所有制、不同利益共同体共存的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但是在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按照联合国确定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将社会发展对人类生存产生的负面效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逐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和矛盾,还是可以做到的。首先,尊重自然,承认自然对人类的先在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阳光、温度、水和空气等条件,也离不开各种动植物和各种矿物质等资源,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帝嗅地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放弃那种以人为主体的单向的对象性的见解,去踏踏实实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对自然界倍加呵护和精心;承认自然生态的利益高于一切个别物种的利益,当然也包括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类必须履行作为地球普通公民应履行的生态义务;改变历史上对自然的傲慢态度,以伦理的的态度对待自然,不要把自然看作是被人类随意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而是看作人类价值的源泉。
其次,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实质上已经涉及到生态的核心思想: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应放弃那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的的传统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在充分考虑地球资源制约和生态容量的基础上追求充分而有意义的生活,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社会形式。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放弃那种依靠高消耗、高投人、高污染和高消费来促进经济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在生产中,做到尽可能地少投人、多产出,在消费时尽量地多利用、少排放,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地球的生态平衡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力量。我们除了牢固树立呵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还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限定人类对自然界能做些什么和不能做些什么,即人在对待非人类的生命和存在物的行为上有哪些道德约束和限制。这方面的规范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约束集体、团体、企业、公司、、的行为的,它有比较软性的宣言、呼吁、声明等,也有比较硬性的如各种保护环境的公约、条例、法规等;二是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除了纳入对违反者将给予惩罚的法律,如对捕猎某些野生动物的禁止,还可以纳入对一种绿色生活的提倡。建立这些规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自然作为一个价值之源,进而明确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极力倡导从自然共同体的高度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综上所述,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既不要像古代那样做自然界的奴隶,也不要像革命以来那样做自然界的敌人,而应该做自然界的朋友,爱护自然,培育自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采取“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开创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