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作为中国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凭借一生的实践经验和超人睿智,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伦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政治活动中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规范与原则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 政治伦理思想
政治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类社会伦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以一定的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的道德现象的总和。政治伦理通常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阶级的阶级道德,它以集团为道德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则是指政治工作者(在我国是指各级和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它是以个体为道德的主体。政治伦理方面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极为发达,它对当时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乃至社会发展过程都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我们仍然不可忽视它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邓小平从党、和人民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出来的,关于在社会主义政治道德行为、政治道德评价、政治道德、政治道德修养等活动中应遵循的伦理思想、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邓小平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伦理的一系列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一、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观
“以人为本”是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点,是邓小平理论确立的思想源泉,邓小平的全部理论构建无不与“以人为本”思想息息相关。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及其执政者们的一切思想行为的出发点、归宿点和行动指南。从思想的渊源来看,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政治伦理观,尽管总是被不同的政治集团与政治思想家们所利用,但是其最终只是赋予了一种理论的外壳,而并没有在真正的政治实践意义上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效果。在历史的继承意义上,邓小平对以民为本的历史智慧深有感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批判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和唯心主义成分,继承了古代“民为贵”、“民为上”、“民心不可违”等思想,形成他一以贯之的思想之轴——“以人民为本”的新民本思想。在他看来,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固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他强调在改革开放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得人心”,都要“取信于民”,都要“能向中国人民交待”,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据。在他三下三上的政治生涯中,不论是身居要职还是身处逆境,心中始终想着人民,乐人民所乐,忧人民所忧,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他敢于为人民仗义执言,置个人得失苦乐于不顾,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把人民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真正做到以人民为本,把以人民为本作为自己一切言行的价值取向。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把人民及其利益作为观察、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邓小平一直所强调的政治伦理准则。他说:“只要对人民群众有一点利益,都要积极地去做”,“我们党和国家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他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紧密的依靠群众,密切的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把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与“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以人民利益为最高的政治伦理价值标准,以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准则。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