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2)
2013-08-15 01:19
导读: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奋发的创
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奋发的创新精神和很强的创新能力,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思想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就必须积极发挥自身在人的主体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里,教育与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并存且辩证地统一在一起。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自我教育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只有把内外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人是能动的主体,人活动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主体本身。因此,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积极“自由自觉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同时也主动地、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觉的按照社会要求塑造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品格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并表现为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需要”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不同的“需要”结构,表现出某一个人不同的状态和发展水平,使人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倾向。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马克思充分肯定人的享受需要的合理性,恩格斯也严厉批判那种“苦修苦练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克式的共产主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品格。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人的需求自然成了教育关怀的对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说教当成唯一的教育内容,而把物质需要看成是万恶之源,只重视单方面的需要,认为只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忽视了人们的思想问题主要是因其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而产生的事实,导致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过于理想化、政治化,显得单一而且乏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需要,重视人的需要,研究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第一性的,这是一种受人的生物属性决定的原生的、必须优先满足的需要。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漠视或否定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注意发挥物质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错误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物质利益原则,从人的实际需要和人的切身利益出发,来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和教育人。除了物质需要外,人类还有其他多种社会需要,包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社会秩序的需要、信念的需要等各种需要。由于人的需要本性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使人们必然以一定形式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是社会存在物,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总是期望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建构一种符合人性的恰当的和谐关系,正是这些需要构成了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此相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从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出发来培育人,无论是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从教育的过程,都要体现出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和尊严,以满足人在精神方面的现实需要,从而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四、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所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指社会对个人人格与权利的尊重,对个人物质生活资料合理的与可能的满足。所谓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包括个人对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责任与贡献。它们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人学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有满足社会需要的方面,又有实现个体需要的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标准是客观的,它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