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

2013-08-15 01:19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

    摘要: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从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思想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高度说清“人”。正确全面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哲学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如果对人的内涵和外延都缺乏科学的认识,就难以正确把握人们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高度说清“人”,才能找准位置,发挥独特作用,实现应有价值。
  
  一、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
  
  自古以来,人性问题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哲学难题。古代先哲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往往出于偏见或过于狭隘。人性要么是善的要么是恶的,要么是利己的要么是利他的,要么是理性的要么是非理性的。在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人性是一个现实范畴而不是一个思辨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马克思一再明确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是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即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人,这种人属于一定形态和社会结构,是与现实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交融在一起,是具体的、经验的人。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人视为一种“现成”存在者,是一种摆在眼前的、可以用理性的、概念的方式来予以静观的对象。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去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明确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以此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前提。马克思人学特别强调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不是摆在眼前的作为认知对象的现成存在者,而是在生存活动中显现和展开自身的一种性的特殊存在者。人的自我表现和自我生成是同一过程,因为人是什么样的,完全与他如何“表现”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完全与他的“生产”相一致。从这个视域理解人,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人看作是一个“生存活动者”,而不是一个知识性“现成存在者”,更不能用知性和对象化的知识态度来教育人,而是要立足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从现实的人的生存活动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性活动,但它并不是以某种主观观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它是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服务于社会实践需要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受此影响,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从对社会现实的感性认知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思想和看法,因而在思想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科学理论的引导,又要面对新时期的社会现实,立足实际,针对人们思想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分清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的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定位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能更清楚、更本质地理解人是不受任何先验尺度的限制反而能处处运用“自己”的尺度,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而也就把握住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学透视的核心和关键。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 主体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人学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是人的发展的一种自由状态,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其中,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的内涵,创造性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对现实的超越,自主性则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人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确立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注重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马克思历来反对蔑视人,反对只把人看作某种“手段”,主张“人始终是主体”,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每个人各有其不同的主体性,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始终是统一的,人的主体性越强,其个体性也越强,反之亦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物质需求和自由权利,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使教与被教成了主从关系,教育对象在这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缺乏创造性的教育客体,严重地挫伤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上一篇:试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