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儒家空想社会主义与现代反思主义的精神承接((2)

2014-03-02 01:16
导读:五、贵重的“宝藏”与沉重的“山岳” 试想对中国现代反思主义做准确的评价,必须先对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取中允的认识态度。我们想说的是,中国
  五、贵重的“宝藏”与沉重的“山岳”

  试想对中国现代反思主义做准确的评价,必须先对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取中允的认识态度。我们想说的是,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是“贵重的宝藏”,同时又是“沉重的山岳”。

  它是贵重的宝藏,是因为它是历史的存在与客观的现实。它虽属“空想”,但又不是穿凿之想、空穴来风,而是反映中国社会“底版”的必然“镜象”。“农民”与“土地”,是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底版”)的基本元素,“市民”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底版”)的基本元素,只要中国的古代“底版”还未达到现代型“元素”升级,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镜象”)还会长期发生作用,而具强大的思想号召力与社会动员力。

  它是贵重的宝藏,是因为“农本”、“民本”、“公有”、“公正”,是古代中国的“太平之道”,了解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将使我们对中国特有的文化国情与民众心理,发生深切清醒的感悟: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在中国传统、国情与人心的基础上开展,必须关切民众的思想习惯与精神要求,在民众所能达至的精神平台,渐进徐行,过细操作,制定民众所能接受的政策方略。

  它是贵重的宝藏,是因为它能够对今天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思想助益。“农业中国”转型为“工业中国”、“市场中国”,会遭遇巨大的困难,产生众多的问题。中国古典社会主义提出的社会方案——“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可为今天调适保障体制,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开启宝贵的思路。

  它是贵重的宝藏,是因为就像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大同”主义可以成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民族资源。李大钊认为世界必然由“民主主义、联治主义”,通往“世界大同”;陈独秀预言“将来之世界,必趋于大同”;青年毛泽东则说:“大同者,吾人之鹄也”。42探究他们的思想,可见“大同”思想的清晰印迹。4344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然而,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又是沉重的“山岳”。这是因为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包含着与时代不合的成分,犹如“山岳”,横亘于现代人的面前,处理不当,会成为精神的大山,思想的包袱。事实上,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的消极思想成分,已在中国现代反思主义那里得到充分的反映。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社会离不开“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唯当“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到达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才可能构成基础”,进而形成“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人类就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5。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反思主义,漠视“物质”对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将“物质”与“精神”作对立的二元论思考,从而落入以“超精神主义”为特征的唯灵论窠臼。

  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山岳”,是因为这个“主义”是一个低次元的制度构图,是一个“向后看”的社会“理想”。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理方式理论指出:亚洲古代存在着以“村社”为组织基础,以“公有制”为产权特点,以国家统合为政治形态的原始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长期存在,是亚洲现代发展遭遇阻滞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分析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基本内容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基本理论元素与亚细亚生产方式元素契合无异。中国历代王朝叠现,都以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为指针,其结果,中国封建社会进步受阻,长期沉沦于中世纪的黑暗之中。中国现代反思主义举擎古典空想社会主义的旗帜,就负面意义上说,同样会对中国现代发展发生阻滞作用。

  再有,这样的“主义”违背“历史的发展史观”。马克思指出:从原始社会演进到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列宁曾对俄国民粹主义作过深刻的批判。赫尔岑、车尔尼雪斯基将“村社”的原始社会主义指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结果否定人类社会必经的工业社会进程,希冀以躐等冒进的方式“直进”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结果混淆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线,严重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确立、传播与实践。中国古典空想主义与现代反思主义,反对工业化,设置了与俄国民粹派相同的思想误区。难怪乎,列宁对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思想也做了客观的评价。当孙中山将大同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思想基础,又将此说成“社会主义”的时候,列宁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真正人民的伟大的思想”,是“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然而又指出:这个思想与民粹主义发生着联系,因为它“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的计划结合在一起的。”46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现代化一旦在某一个国家与地区出现,其他国家与民族为“生存与自保”,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现代化乃是一种理智化和效率化的过程,其结果将有效的组织民众,强化这个民族国家,最终达到民族的“生存与自保”。47

  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有“安贫乐道”论与“农本” 论,中国反思主义者则主张“返求诸农,先安国本,而后于以拙胜巧之中,徐图捍御外侮之道” 48,将“捍御外侮”,放置到“徐图”次要的地位,认为:“幸福”是根本的,假如“富强”耽搁了中国人的“幸福”,宁可“牺牲富强”;“国本”是主要的,假如“富强”动摇了中国人的“国本”,宁可舍弃“富强”。然而,假如中国不改革,不进步,不富强,假如中国人贫弱且愚,做了列强的臣民奴子,还有什么“幸福”可“享”?还什么“国本”可“安”?

  总之,对于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当持两点论的看法——认其为宝藏,而知其为山岳。“宝藏”在“山岳”之中,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体现为对“山岳”的攀越、勘察、“开采”与利用,“山岳”由是而为“宝藏”。否则,“山岳”无法转化为“宝藏”,而为“原生态”的精神“大山”,而为中国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包袱与道路障隔,而与科学社会主义发生抵牾。我们当见“宝藏”而开发之,见“山岳”而攀越之,而不是相反,废弃了宝藏,反倒把山岳背在了身上。

  【注释】

  1 杜亚泉:《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杂志》15卷4号(1918年4月)。

  2 吴泽主编,袁英光选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罗继祖:《王国维先生的政治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8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5吴泽主编,袁英光选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罗继祖:《王国维先生的政治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8页。

  6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科学与人生观》第111页。参考巴图:《张君劢经济策论评析》,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7 辜振铭:《中国人的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8 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712-713页。

  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第5卷第1-2期。

  10章士钊:《业治与农》,《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01页。

  11章士钊:《在上海暨南大学商科演讲欧游之感想》,《章士钊全集》第4卷,第159页。

  12李妙根编:《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13章士钊:《在上海暨南大学商科演讲欧游之感想》,《章士钊全集》第4卷,159页。

  14章士钊:《农国辨》,《章士钊全集》第4卷,第267页。

  15行严:《业治与农——告中华农学会》,上海:《新闻报》1923年8月12日。

  16章士钊:《章行严在农大之演说词》,《章士钊全集》第5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页。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7杨开道:《中国以何立国?》,《新蜀报》1940年1月7日。

  18康有为:《大同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56年版,第246页。

  19 《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

  20《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

  21张君劢:《德国新共和宪法评》,《解放与改造》第2卷第11号。参考郑大华:《张君劢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4页。

  22吴泽主编,袁英光选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罗继祖:《王国维先生的政治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8页。

  23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科学与人生观》第111页。参考巴图:《张君劢经济策论评析》,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4李妙根编:《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25李妙根编:《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26梁漱溟:《往都市去还是到乡村来?——中国工业化问题》,《乡村建设》第4卷第28期,1935年6月1日。

  27同上。

  28章士钊:《业治与农》,《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01、206页。

  29康有为:《大同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4页。参考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

  30章士钊:《文化运动与农村改良》,《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46页。

  31章士钊:《农国辨》,《章士钊全集》(4),267页。

  32康有为:《大同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4页。参考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33康有为:《大同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300页。

  34 《论语·季氏》。

  35 《论语·雍也》。

  36 《论语?雍也》。

  37 《周书·泰誓下第三》。

  38 《汉书·食货志》。

  39 《汉书·食货志》。

  40 《礼记·礼运篇》。

  41梁启超;《中国之社会主义》,《新民丛报》,46-48号。

  42 毛泽东:《伦理学批语》,1917~1918年。引王素莉:《“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Documents and Settings,人民网。

  43《李大钊文集》(上),第625~626页。

  44《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4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46《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二卷,第425页。

  47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48 孤桐:《农国辨》,上海《新闻报》1923年11月3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