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现代交流促进了企业的兴起,大批产业工人的存在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现代文化交流中自然科学和科技知识的,促进了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也使得工人的数量快速增加。据,江苏、安徽、山东等省的新式农垦企业在1912年为59家,而在1919年已达到100家。而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9年也达到了1,110,,000人。产业工人在数量上的增加必然代表其力量的壮大,1918年全国工人的罢工次数仅为25次,在1926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535次。这一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多出身于下层,了解下层民众的疾苦,更注重在下层民众中发展力量,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人阶级逐步成为先进的阶级,开始登上舞台。
现代文化交流使留洋学习成为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都是在勤工俭学中成长起来的。早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留洋学习兴起后,到外习的风气一直发展.成为学习接受外国先进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的重要渠道,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引领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在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中,也培养了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杰出领导人。譬如,中国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都有留学经历。又譬如,刘少奇曾在俄罗斯东方大学学习,张闻天曾经到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学习等。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早年也都在国外勤工俭学。刘少奇等在东方大学学习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刘少奇“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自己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留学经历,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决定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从深层次的意义看,现代文化交流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培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并使先进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文化交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群众基础
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一种主流思想都必须被绝大多数的人所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基础才会获得最广大的支持力量。现代文化交流对于开启民智、提高群众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群众基础。
现代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并引导众多先进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以重要启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关注俄国,关注中国的前途。许多研究俄国的文章在这一时期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olshevism的胜利》,1919年陈独秀发表了《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这一时期国内甚至还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1920年蔡和森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更是“主张马克斯主义及俄式革命”,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是在现代文化交流的影响下逐步认识了中国实际,走上革命道路。
现代文化交流促进了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于开启民智起了重大作用。现代文化交流的一个最大影响就是动摇了中国长期以来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和舞台。新文化所传播的新思想使得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艰巨任务,这一认识促进了无产阶级的日益成熟,并为争取自己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斗争。譬如,1927年1月,湖北工人运动讲习所速成班开课,“刘少奇讲授《工会组织工作》和《工会问题》;李立三讲授《劳动运动史》;陈潭秋讲授《中国民族运动史》;董必武讲授《国民党农工政策》;李汉俊讲授《三义》。工人运动讲习所对于启发工人觉悟,提高工人的认识水平起了显著作用。群众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缺少的要素,工人、农民觉悟的提高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群众基础的决定因素。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互动,虽然现代文化交流的重点是国外文化思想传人中国、影响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只是单纯地接受国外先进思想并受其影响。只有对先进思想的积极接受才能形成主动,才能真正寻到正确的救国救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现代文化交流中对先进理论的选择与接受而找到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