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地方党校 理论 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网络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面临着“一源弱化”、“一课常讲”、“一式固定”、“一师多能”和“一体失位”等诸多困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多层次,分类别对学员进行理论教育,切实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拓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方法,竭力打造立体式、开放型的教育模式;构建教师与学员“实践共同体”,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形势下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出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全球化深人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党校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任重而道远。然而各级党校尤其是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面临着“一源弱化”、“一课常讲”、“一式固定”、“一师多能”和“一体失位”等诸多困境。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发展和党员干部教育的要求,有效寻求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突破路径,不仅是地方党校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赋予地方党校的一项重大使命。
一、新形势下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
地方党校作为地方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同志的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目前,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巫待走出正在面临着的诸多困境。
(一)“一源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课程明显弱化
由于受所拥有资源的限制,地方党校在学科种类和学科研究方向上与中央党校、省级党校构成了倒金字塔形或“V”形,主要表现在其明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础课程这一“本源”的设置和教学。当前一些地方党校基本上不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史》等基础课程,而偏重于管、、、等学科领域的课程。由于当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和优良传统的深人了解,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和群众工作的锻炼,缺乏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尤其是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以及、政治、军事复杂斗争和各种思潮激荡的新考验中,他们更加需要从理论、战略和党性的高度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党校姓党,党校的教学势必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课;鉴于党校的重要任务是用党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的干部,这就决定了“党校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课”。因此,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础课程这一“本源”的明显弱化,就很难在新形势下真正适应“大教育、大培训”的基本要求。
(二)“一课常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开放的、愿意吸收也能够吸收各种人类优秀成果的理论,是一种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理论。这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依据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当前新形势下地方党校所开设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仅存在着“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一个专题长期讲授的问题。对于前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的布局上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县干班、中青班、局干班、科干班等各班次的课程、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的班次和不同的层级并未很好地体现出骨干课程上的差别,可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员重复学习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后者,有些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不仅陈旧,缺乏前瞻性,而且一个专题课不做调整,却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不同的班次中不断地讲授,重复翻炒陈旧的知识,致使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如此“枯燥”更具厌弃、抵触的。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直接影响着广大党员干部难以科学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解决全球化、网络化的新形势所带来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一式固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途径过于循规蹈矩
面对新形势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途径上不断开拓创新,一直是困扰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大难题。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刻影响,地方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一直沿用着“课堂教学+考察调研”的固定方式和途径,甚至有的地方党校出于经费投人上的考虑,根本忽视了“考察调研”这一重要的环节,还有的地方党校将“考察调研”视为纯粹意义上的,使考察与调研截然分割开来,忽视了调研的真正作用。但即便出于这样两大教学途径的有效结合,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未从统一的、无差别的教学方式上切实地转到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的途径上来,在这方面,还有待新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教学、学员论坛、拓展训练、网络媒体应对、辩论会、互动交流、小组讨论等。由于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途径循规蹈矩,“一式固定”,未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求,以致于无法充分调动广大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也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四)“一师多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扮演着“万金油”角色
党校教师是促进党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执政者之师”。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质,才能在新形势下真正胜任培养党的基层干部的重任。但是,当前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普遍扮演着“万金油”角色。由于地方党校专业教师相对稀缺,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行政岗位与教师岗位往往“专兼结合”,使得很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逐渐缺失了专业方向上的深人研究与潜心教学,甚至有不少教师授课专业与学历专业严重脱节,不管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不管懂不懂,需要上什么课时就开什么课,从网上东拼西凑一些备课的资料,进行现学现卖,这显然成为了“一师多能”型的“万金油”。因此,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若不具备专业归属感,不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修炼内功、狠下工夫,就难以适应当前知识经济不断更新、社会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