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新形势下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困境(2)

2014-04-13 01:00
导读:(五)“一体失位”—理论的学员巫待发挥实践主体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员是以一个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实践共同体”而

    (五)“一体失位”—理论的学员巫待发挥实践主体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员是以一个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实践共同体”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员实践主体地位得以确认,有利于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其主体地位的满足,随之就会产生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律要求,培养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求得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当前新形势下,接受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员仍未充分意识到其作为实践主体的身份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在思想认识上也并未真正实现从“领导”向“学员”的角色转变。学员到党校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不少基层领导干部把进党校学习看作是一种难得的休闲、享受的机会,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学风不端正,这都直接导致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严重缺失。总之,学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缺失其主体性,不重视、不积极、不投人,同时也未较好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形成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真正的“实践共同体”,这也使得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于“一体失位”而难以达到教育培训的真正目的。

    二、新形势下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出路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切实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

    地方党校是培养基层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家的主阵地,其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地方党校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问题。当前,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为党校确定了“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要求党校“以全面培养领导干部政治家素质为目标”,开设主要包含“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等内容的教育课程。这个新布局符合党校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学员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的基本需求。其中,“理论基础”是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大力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人们思想中的诸多认识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与时俱进地切实予以解答,对于地方党校而言更是如此。必须充分发挥其“思想库”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领导干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切实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新形势下基层领导干部既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也要重点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是要广泛开展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务求科学发展的新成效。

    (二)注意区分学员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实现从统一的无差别培训转到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特点的干部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上来。即地方党校应打破既有的格式化的培训模式,逐步建立培训对象具有自主选择空间的开放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各级各类干部“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用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要求,切实做到贴近学员工作发展的最新实际,贴近学员工作岗位的具体实际,贴近学员的需求实际,从而不断增强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分清班次的类别,对培训类和轮训类班次的教学内容应各有侧重。如,培训类班次采用系统培训方式,以学习基本理论、掌握必备知识、提高领导能力和加强党性锻炼为主;轮训类班次基本理论的讲授应少而精,集中较多时间和精力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和政策问题,形成若干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同一类别的班次还要注意区分其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班次的教学内容也应各有侧重。以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例,因其学员主要来自基层,是党的后备干部,应着重加强其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讨论和交流,探讨当前新形势下基层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此主要提高他们理解和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政策的水平。

    (三)拓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竭力打造立体式、开放型的教育模式

    面对新形势下地方党校干部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知识更新加速、基层社会转型加剧、网络媒体日益发达、全球化进程迅速推进……需要大力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途径,竭力打造立体式、开放型的教育模式。如前所述,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考察调研”的固定模式,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应积极探索并逐步推行诸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教学、观摩交流、学员论坛、拓展训练、媒体应对、辩论会、小组讨论、课题研讨等,努力做到“走出去、引进来”,“上得去、下得来”。其中,地方领导干部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应对媒体的实际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地方党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新的尝试和突破口。值得一提的是,打造立体式、开放型的教育模式,其关键在于整合资源、激活教育教学方法。如,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任务时,上下级党校、相邻同级党校教师可以同台竞争上课,实行师资共享,打破只在本校聘任教师的传统,必要的时候,甚至还可以打破区域或隶属关系,凝聚资源,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此外,要充分活用外部的教学资源,地方党校的各种班次可以设在校内,也可以设在校外,只要保证好质量,办班设点可以灵活多样。乡镇、企业的学员离不开工作岗位,可以考虑送教上门、服务上门。教学活动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甚至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国外安排一些相关的教学环节。同时,还可以与国民教育的大专院校、国外培训机构等进行联合办班。总之,通过教学方法的拓展创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合作、重全员参与,有助于提高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教师与学员“实践共同体”,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地方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员都是实践主体—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两者以一个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实践共同体”存在,并且都能动地、动态地表现出自身的主体性,这可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彼此双方尽管有各自的责任,但在教学过程中更有共同的责任:都是作为实践主体的身份存在,相互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共同构建相互交流、平等互动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引导发挥着先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教育、引导,学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只能是自发的,甚至是盲目的,地方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就难免偏离方向、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学员的自我教育是实现教育作用必不可少的方式,离开了学员的自我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员接受教育只能是被动的和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也就很难真正被其接受认同并实现知行转化。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可以防止由于教师与学员所处地位的不对等形成两层皮的状态,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构建教师与学员“实践共同体”,实质上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激发师生主体双方在教学实践中的共同的责任意识;强调师生主体双方协同交互,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内容及方式方法不再“悬空”;主张师生主体双方注重换位思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新的方法论依据,把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学员的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教师主动跳出自己的思维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认识、体验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从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与学员共勉、共学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且不再扮演“万金油”的角色;学员也主动转换“领导”的角色,从他主不断走向自主,主动配合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这是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一篇:关于民族主义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及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