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意义(1)

2014-06-28 01:11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意义(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纲
摘 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纲领,本文从理论上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以人为本思想作一理论比较分析,以阐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伟大历史意义。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1)这是党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并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并第一次把人的发展放到了与经济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是当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是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传统封建社会重民思想的扬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本质区别的一个概念,民本思想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殷周时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尚书》,其要旨是主张实行“爱民之政”。唐朝李世民说过“民如水,君如舟,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曾劝说君王不要轻信左右谗言,要倾听民众的心声,注重调查研究,孟子的这种注重“民意”其实是对“民贵”思想的具体引用和运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明智的统治者是十分重视老百姓的,这在封建社会实属难得,可以说,这种重民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燃起了一盏璀璨的夜明珠。但历史证明,这种重民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在于“重民”思想其着眼点是为了维护已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也就是说为了维护统治者的长久统治,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真正成为“保民”的政权,更不可能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2)的统治者,在这一点上老百姓永远是被统治的对象和工具。“以人为本”从词源上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3)的治国原则。在这里“人”不过是那些受统治的奴隶,其实奴隶主统治者是不会把他们当人看待的,不过在管仲看来,统治者要成就霸王之业,须得对奴隶发点慈善心罢了。因为奴隶顺从了,国家也固然稳固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称王称霸是根本目的,管仲所谓的“以人为本”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的渊源,后来这种思想演化为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从价值观上,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人人平等。也就是说不管是“官”还是“民”,大家都是平等的,因而这种“以人为本”它包含的人民的范围更宽广,即所有类存在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成人,它不像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其中的“民”并没有多少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成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与“以民为本”相比,更注重人性化的东西,关注的是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实现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同时由于把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和历史主体地位放在了首位,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凝聚一切人的积极力量。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超越从世界范围来看,以人为本这一思想最早产生于欧州的文艺复兴时期,在14-16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国家内部已经形成,但资产阶级却仍然处于封建生产关系和基督教神学思想枷锁的双重束缚之下,人们即使拥有大量财富却也只是到天国而不是现今的尘世中进行享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4)马克思曾是这样高度地评价过这场运动的,而在这场运动中,最重要的先锋者是人文主义者,他们以各种形式赞扬人生的伟大,歌颂人生的价值和人的意志自由,强调个性自由,主张享乐今世,宣扬知识的作用。这种对现实生活和欲望满足的追求,对科学理性的倡导,既唤醒了在中世纪被压抑和沉睡了多年的人的自我意识,又为近代理性精神的积淀和人的物质生活的追求铺垫了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一种资产阶级反封建口号下,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人性,其实就是资产阶级的人性,也就是说他们若要谈人性,则始终离不开他们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又以人道主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它虽然仍以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作为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但他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的鲜明旗帜,人道主义思想的兴起和传播,对于瓦解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起了巨大的革命作用。因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人道主义这一思想为资产阶级创造了一个新时代,但在资产阶级政权巩固之后,人道主义也成了奴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工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阶级属性和时代特点是非常的明显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就是为发展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他们虽然主张“自由、平等、博爱”但却给这种思想带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例如,所谓的博爱,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是虚伪的。真正的博爱是不分等级的,不分阶级的全人类之爱,博大的爱,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存有阶级压迫的制度下,是根本实现不了的。“人是微不足道的,产品是一切”(5)从这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在以人道主义为掩盖的口号下无不透露出其人本主义的阶级实质。追求资本家的物质财富,追求产品利润的最大化,才是资本主义在“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的人道主义口号下的真实用意。所以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可以说,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不过是掩饰摧残人性的遮羞布罢了!因此,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不是也根本不可能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形式。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陈家琪 陈利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
上一篇:从大同到自由:百年中国政治致思主题的转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