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1)(2)
2014-07-07 01:15
导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古今之争"乃根源于"中外之争",这就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同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古今之争"乃根源于"中外之争",这就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同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密切相关。如果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是时间(历史)"断裂"的结果,那么可以说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则是空间上的遭遇。如果中国不是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逼迫下被动地打开了国门,或许中国自己也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不过那可能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然而历史事实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不完全是自觉自愿的选择。中国现行的政治法律制度至少在形式上是西方式的: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封建专制制度迅速崩溃,中国人从西方借来了宪法、政治法律制度、民主与法制,当然这一切都被"中国化"了。中国不是一张白纸,再激烈的社会变革也是在中国的传统"底色"之上描绘出来的。于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与东西方文明融合的问题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局面。
在这里存在着某种互为因果的问题:外来的压迫(东西方的碰撞)造成了传统的断裂,而传统的断裂则为东西方的迅速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而作为文献典籍的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得西方思想得以迅速产生广泛的影响。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一缺失,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似乎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维度。我们不仅在现代化方面需要"补课",而且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同样需要"补课",尽管两者有时可能是矛盾的。
因此,研究现代中国的政治问题必须对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当我们对有些自相矛盾的问题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候,不妨试着分析一下它们的出现是否根源于不同时空关系之间的交错。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
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古、今、中、外"的时空交错,使得原本存在着时空差距的问题突然间一下子同时出现了。当我们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的"结构"时,往往偏重"共时性"的结构分析,而忽略了许多"历时性"的问题由于时空的"错乱"而具有了"共时性".中国的市场经济试图通过几十年的时间来达到西方经过几百年而达到的成果,这自然而然就使得原本应该在几百年间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这几十年中,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往往会激化另一个矛盾,所以针对同样的事实而引发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就不足为奇了。例如,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在现代化尚未完成时就遭遇后现代的诘难,前面刚刚有人鼓吹启蒙,后面就有人开始批评启蒙了。
现代化之路是西方人开辟的,其理论基础是西方思想。当然,任何西方思想都需要"中国化"才能发挥作用,但是西方思想的"中国化"是一个过程。1978年以后,中国打开了与世隔绝多年的国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西方思想一下子涌了进来,原本历时性的不同的理论学说同时摆在了国人面前,由此而出现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现在彼此相关的现象并不奇怪。然而当中国试图快速跟上西方发展的步伐的时候,它来不及细嚼慢咽,许多理论学说刚刚开始流行就过时了,甚至在还来不及产生影响之前就失效了,并且存在着有些相互矛盾的理论同时被用来解释和说明现实的尴尬局面。也正是因为情况复杂,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进行理论上的预测,成功率很低。
如前所述,由于原本存在着时空差距的东西现在汇集在一起,使得种种本来不构成矛盾或最初并非矛盾的问题一下子集中暴露了出来,这就使得现代中国政治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果从理论上预测中国改革开放的结局,按常规早就应该崩盘许多次了,在许多人的眼中现在亦是危机四伏,而实际上其运行却仍然生机勃勃,这种现象可能使很多人包括中国人自己都百思不得其解。笔者以为,对中国政治的研究必须考虑综合性的和历史性的因素,任何"单一的"或"纯粹的"理论研究都会遭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