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1)
2014-07-07 01:15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现代中国处在"古今"(传统与现代化)"中外"(东西方文明
[摘要]现代中国处在"古今"(传统与现代化)"中外"(东西方文明)矛盾的焦点上,原本存在着时空差距的问题同时出现在当下的中国,因而对中国政治的研究必须考虑综合性的和历史性的因素,而不是"单一的"或"纯粹的"理论研究。这意味着方法有时比理论更重要,因为彻底贯彻某种理论往往在遭遇困境时难以调转航向。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透视主义"的特征,不同文化的世界观不仅是透视性的,而且是开放的,由此而形成无限的文化多样性。世界性的视野要求将中国或任何一个国家置于世界性的背景下,在其与所有国家之间的关系或关联中把握文化或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坚持一种世界性背景下的多元化立场。
[关键词]中国学;政治;方法论;世界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如中国的西学是中国学者研究西方的学科一样,汉学之为汉学是一门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综合性学科。就此而论,80年前中国学者们曾经焦虑于"汉学的中心在巴黎或东京而不在北平"的问题,显然是对"汉学"的误解。对他们来说,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是"汉学的中心在哪里",而是"国学的中心在哪里".虽然如此,实际上有许多中国学者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汉学"的研究,相比之下,西方学者参与中国"西学"的研究却不多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研究中国政治,不仅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而言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或许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问题最多、矛盾最复杂的国家,笔者以"古、今、中、外"时空交错形容之。所谓"古、今、中、外",形容的是当代中国所处的时空交错的复杂背景,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协调等等。中国的所有问题如果不置于这一复杂的背景下,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就本文的主题而言,笔者有意没有使用容易使人联想到"西化"或"美国化"的"全球化",而是用了"世界性".其实,不仅外国的中国学对中国政治的研究应该置于世界性视野中,中国人自己对中国政治的研究也应该如此。
一
中国自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以来,就纠缠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之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与此相关。有时人们认为中国的所有一切都在传统的束缚之下,有时人们认为中国实际上已经全盘西化了。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论断都有根据,但也都有其局限。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反传统反得如此激进,以至于在历史上形成了某种文化传承的"断裂".这一点与近代西方通过启蒙走上现代化之路的方式类似,但不同之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不是自觉自愿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冲击下造成的。因此,中国人始终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完全是自身变革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西方借鉴来的。由于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证,传统文化究竟能否现代化以及有没有必要现代化就成了问题。
毫无疑问,任何文明的精华都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之中,否则就不成其为文明的精华。但是另一方面,保存在文献典籍之中的精华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毕竟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自20世纪初"打倒孔家店"、白话文运动以来,记述文献典籍的文言文被束之高阁,所有语言统一于白话,而中国人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这就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当然,中国人的教育无论如何西化,都是在不成文的世俗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于是就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批评: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人笔挺的西装下面依然是长袍马褂;而在某些中国学者的眼中,中国人正在变成"香蕉人"——外黄里白,身体是中国的,思想则是西方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因此,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不能不考虑文献典籍之"大文化"的"缺失",这不仅因为文献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因为传承文献典籍之"大文化"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正如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挽词所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因为那是他们的生命所在。对中国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古代文献典籍记载的传统与西化之间的矛盾。虽然对老百姓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对知识分子来说却不一样,他们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对中国发展的进程却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最高领导层与知识分子之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某种共识,都曾经对东亚的现代化经验感兴趣,因为同样面临着亚洲文化现代化的问题。现在困扰中国学者的与其说是理论问题,不如说是实践问题,即:究竟能否找到某种制度上的保障,使传统文化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研究中国的政治问题如果不考虑到这一维度,对某些现象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例如,继承传统与建设现代化为什么会同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