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2)
2014-07-19 01:13
导读:如果把以上这种由于自发的政治心理而导致的腐败称做不自觉的腐败的话,这种不自觉的腐败是相当少的,或者说它仅存在于腐败的初级阶段。大多数腐败
如果把以上这种由于自发的政治心理而导致的腐败称做不自觉的腐败的话,这种不自觉的腐败是相当少的,或者说它仅存在于腐败的初级阶段。大多数腐败行为都表现为自觉的腐败,也就是行为体明知道自己是在搞腐败,但偏偏还要这样做,颇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由稳定的政治心理定势所产生的腐败——自觉腐败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政治心理是自发产生的,因此具有不稳定行和易变性。在这一阶段行为体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治心理,行为体的行为只是“跟着感觉走”,即主要靠以往的经验和直观感受来进行政治行为活动。由于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缓慢过程,是政治环境长久作用的产物,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因此,政治心理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且具有相对稳定性,行为体在以后的政治行为中要想彻底排除它的影响就很不容易,这就是稳定的政治心理形成之后很难改变的原因。对于腐败政治心理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过程,当腐败分子处于“跟着感觉走的阶段时,这个时候如果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腐败,悬崖勒马还来得及。如果还继续跟着感觉走,这种”感觉“就逐渐沉淀下来,最终就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政治心理定势。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腐败是怎样在政治心理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四个组成部分,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人们在政治环境的刺激下,对各种政治现象必然要产生一些直观的、不自觉的心理反映,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较为直观的印象,这就是政治认知。就如上面提到的,有些腐败分子并不认为自己由于碍于亲戚和朋友的情面而给他们以特殊权利和利益、或收受他们的财物是一种腐败行为。这种认知时间久了就会对他产生某种心理体验和感受,比如他感觉到通过“帮助”别人办事,不但可以得到一份额外的“报酬”,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且还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同时自己的心理需要(如:名誉、威望、被重视等)也得到了满足。时间久了,满足需要就成为外界给予行为体的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和影响通过个体的消化和吸收,产生出一种自动力,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 在这种外界环境刺激下,政治行为体便产生了腐败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政治认知。在这种政治认知基础之上便建立了行为体对腐败的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各种政治客体的诸如: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由于行为体在腐败过程中使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对腐败必然产生喜爱、亲近的政治情感。在这样的政治情感刺激下,行为体敛取财物和获取心理满足的需求不断膨胀,这种不断膨胀的需求就是激励腐败分子进行腐败的内在驱动力,这就产生了腐败的政治动机。敛取财物和获取心理满足的政治动机决定了腐败分子进行腐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腐败产生的直接原因。经过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的相互作用,腐败分子最终对腐败形成了从否定到肯定,从反对到赞成,从憎恶到喜爱的政治态度。希望腐败的政治态度的形成标志着腐败分子对于腐败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心理,并在这一政治心理的直接支配下不断从事腐败活动。到了这个阶段腐败分子本人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在从事腐败活动,但由于私欲的不断膨胀自己已无法控制自己,也就是说他想摆脱业已形成的政治心理的影响,但却又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在腐败的泥沼里越陷越深。这就足以说明为什么有的腐败分子贪污了几百万、上千万的钱财仍不满足的原因,按常理,这么多钱足可以让他花上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为什么还要贪呢?原因就在于他无法摆脱业已形成的政治心理定势的影响。由此可以想到,“高薪养廉”对腐败只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遏止腐败。仍以成克杰为例,成克杰伙同其情妇单独或共同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高达4109万余元。如以高薪来“养廉”的话,“薪”再高也超不过四千多万吧。归根到底,政治心理是政治行为的中间环节,一旦行为体形成了腐败的政治心理,腐败便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