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3)
2014-07-19 01:13
导读:三、由于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产生的腐败——突然腐败 政治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体由于受到外界的突然刺
三、由于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产生的腐败——突然腐败
政治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体由于受到外界的突然刺激而使原来稳定的政治心理失去了平衡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产生腐败,这种由于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产生的腐败我们姑且称其为突然腐败。之所以这样称它,意指这种腐败不是政治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政治心理突然失衡和扭曲而产生的偶然现象。
最能说明该问题的便是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的“59岁现象”。许多老党员、老干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可快到退休的时候却由于受到“客走茶凉”的刺激,往往产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政治心理,结果却犯了错误,很是让人痛惜。究其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的结果。如玉溪烟厂的褚时健,现在工人们提起他仍说:玉溪烟厂能有今日的辉煌,褚时健功不可没。但恰恰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他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批烟倒烟,使其亲属收受了大量的财物。褚时健在谈到他当时的心态时毫不隐讳的说:“我辛苦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交权。我得为自己的将来想想,不能白苦。”这是由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导致腐败的真实写照。还有些干部总觉得付出的太多,而收获的太少,生活太清苦,“权”是自己“挣”的理应“还本付息”。这必然导致政治心理的失衡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左右,最后发展到不择手段的追逐金钱,腐败便不可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心理与社会生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政治心理来源于社会政治生活,正如腐败的政治心理有时来源于对现实社会腐败现象的耳濡目染一样;另一方面,政治心理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和影响,腐败的政治心理存在是社会腐败现象不可根除的根本原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医治腐败的对策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根治腐败是维护社会肌体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多学者分别从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根治腐败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我们从近年来腐败现象的不断蔓延和不可遏制中便可以找到答案,这是因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心理三者呈现出的是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结构序列,政治心理相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处于最深的文化层次,相对于前两者,它更为持久和稳定。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改变,但要从人的心理上改变旧有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塑造一批新型的政治成员,却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是说政治心理的改变要比政治制度的改变难的多,这也是仅从政治制度方面根治腐败不能奏效的原因所在。
由于政治心理与社会生活是一种双相互动的过程,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必须从社会环境的改造和政治心理的重建两个方面入手,要“外在影响”和“内在成长”并重,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净化社会风气,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尽量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如腐败)对社会成员的不良政治心理影响,为社会成员健康政治心理的形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政治宣传、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教育等途径,从心理上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形成过程,使社会成员从开始便形成一种健康的政治心理。针对对党的干部要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党的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每个党员干部从心理上远离腐败,并逐渐使他们形成一种疏远、憎恶腐败的政治心理,从而实现由“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到“不想腐败”的转变,以达到从根本上医治腐败的目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要抛弃政治的、法律的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必要的政治、法律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业已形成的政治心理的影响往往要靠强制力迫使人们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只有当旧有的 、落后的政治心理从根本上得到根本改变并且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心理时,政治和法律的手段才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当这种新的健康的政治心理稳定下来并成为群体的政治心理时,在这种政治心理支配下的每个社会成员才会自觉的远离腐败,腐败便从根本上得到了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