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与哲学变革(1)(2)

2014-08-01 02:10
导读:形而上学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神学本体论的发展,在近代哲学中采取了认识论的表现 形式。在近代,认识主体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探

  形而上学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神学本体论的发展,在近代哲学中采取了认识论的表现 形式。在近代,认识主体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探讨存在问题转向主 体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但是,近代认识论依然沿袭理论优于实践的研究理路,它把主 体抽象化为沉思的头脑,或感性直观的个体,是与人的实践性存在相脱离的认识论。近 代认识论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探讨,虽然表现出由传统的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转变 的倾向,但是,这却是以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立为前提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及 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使知识成为实用化的知识,成为人们谋取利益的有效工具 。这对理论知识神圣性的传统观念具有重要的冲击作用。但是,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科 学运用于生产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又使得哲学家们崇拜科学知识,以自然科学为范型建 构认识论体系。
  
  在近代,唯理论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传统,把超验的理性作为知识的来源,从自认为 牢靠的逻辑起点出发,通过逻辑推论追求终极知识、绝对真理。然而,作为“我思”的 认识主体是有限的个体,难以获得无限的绝对知识。因此,唯理论往往求助于上帝实体 的帮助,求助于人的直觉。直觉是少数思想家才具有的能力,因而,这是一种“贵族式 的认识论”,仍然带有古代哲学的遗风。康德对形而上学独断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认 为人不能超验地运用知性范畴把握绝对的知识。但是,康德并不主张废弃形而上学,而 是力图建立未来合理的形而上学。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知性同一性思维方式进行了抨击 ,提出了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但他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同时,却又建构了庞大的形而上学 的哲学体系。首先,他颠倒了现实世界和观念的关系,认为思想观念的产生,规定和支 配着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则必须迁就和顺应思想、观念。其次,他是按知性同一性思 维方式构造哲学体系的。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空虚的“存在”向展开的、充实的、 丰富的“存在”的运动,作为终点的绝对观念,不过是完成了的、丰富化的“存在”, 终点和起点是同一的。由于他在知性思维的哲学框架内阐述概念的辩证发展,因而这种 辩证法受到形而上学体系的歪曲。第三,他的哲学是“预成论”的,在其理论前提中就 预先蕴涵了后面的内容。正如阿多尔诺指出的:“黑格尔的体系本身不是一种真正的生 成,它其中的每一规定都已经不明朗地被预先设想了”。(P26)第四,他把人抽象化 为“绝对的人格”、客观观念,而“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 工具”。(P533)在黑格尔看来,作为实体的绝对观念同时又是从事能动创造活动的 主体,每当它推出一个新观念,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存在。逻辑推移的各个规定是绝对 观念的生命的各个环节,是绝对观念的自我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批判道:“这 种办法,用思辨的话来说,就是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 人格。这种了解方式就是黑格尔方法的基本特征”。(P75)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近代英国经验论和法国唯物论继承了古代哲学重视感觉经验的传统,是一种世俗化的 、接近常人的思维。它们用感觉经验反对超验形而上学,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 方法贬抑抽象演绎。它们认为,形而上学所设置的超出感性形体之外的普遍存在物、实 体世界只是幻影,是虚构的想像的产物。但受机械物质观的影响,培根以后的唯物主义 变得“敌视人”了。休谟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实体的存在提出怀疑,认为超出感觉经验追 求终极知识、绝对真理是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但是,这些理论只是把形而上学的“沉思 ”变成了“静观”,并未突破理论优于实践的思维方式。费尔巴哈把“敌视人”的唯物 主义变为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揭露了神学的彼岸 天国世界的世俗基础。“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 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 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P77-78)因此,他对形而上学的 批判是半途而废的。
上一篇:牵引超越原理-对社会发展阶段衔接规律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