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再反思(1)(2)
2014-08-12 01:07
导读: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视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前提,无视世界性交往的必要条件,其结果只能导致马克思所批评的“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和
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视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前提,无视世界性交往的必要条件,其结果只能导致马克思所批评的“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和狭隘地域化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几十年社会主义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真理。无论是苏联和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我们的中国,改革开放前,不是扭曲了社会主义,就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用暴力夺取政权和掌握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是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暴力是产生新社会的助产婆,助产婆既不是奶妈,更不是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不足月的婴儿,既已呱呱落地,再来讨论该不该出生已为时晚矣;十月革命通过武装起义,已取得胜利,再来讨论该不该使用革命暴力,是没有任何意义了。问题的症结是如何对待先天不足的初生儿——新生的社会主义,使其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茁壮成长,这是一个历史难题。
列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突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把革命与建设“应用于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上。在十月革命后的四年时间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劳动人民做了三件大事: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承认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
二、十月革命的特点与社会转型
最近读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新明同志的《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一文。其中提到十月革命的三个特点,即:暴力革命、经济落后和“一国突破”,我深表赞同。这三个特点的提出,其意义在于为我们理解苏联后来的政治选择与发展特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暴力革命的特点,使得苏维埃政权的政治体制特别是政党政治有着强烈的革命特点;经济落后的特点,则使得苏共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因急于摆脱现状并为自己汲取执政资源,而走上了一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之路;而“一国突破”的特点,则主要影响到了其后来的对外政策上,一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夹击,它必须保持强烈的“斗争姿态”,另一方面,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始终有着一份老大情结,而这就为后来的冷战以及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埋下了伏笔。可见,十月革命的特点对苏联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认识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对于苏联模式的研究与理解,应该全面而具体地来看。它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历史的宏观与微观背景、具体的国内国际形势、领导人的政治选择与政治偏好等等。加深对苏联模式的研究、澄清过去产生的一些理论误区,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挖掘和掌握更多的一手材料,并且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有所创新与突破。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陈君其后谈到了苏联体制转换问题。他认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经历了三次体制转换:战时共产主义是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个模式,斯大林体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三个模式。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周作翰
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的逻辑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