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1)(2)
2014-08-30 01:24
导读:2."地方政府即厂商" 魏昂德(Andrew Walder )考察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在组织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阐明了为什么地方政府与高层政府相比,具有更大的动机
2."地方政府即厂商"
魏昂德(Andrew Walder )考察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在组织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阐明了为什么地方政府与高层政府相比,具有更大的动机和能力行使作为所有者的权益,形成了"政府即厂商"的理论。魏昂德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研究源于对科尔奈的研究的反思和深化。科尔奈发现匈牙利过去市场改革的失败不是因为厂家或政府经济激励的缺乏,而是在于两者间的关系,尤其是导致讨价还价体制的双边垄断,这种讨价还价软化了预算约束并弱化了经济绩效。认为只有切断政府和厂家之间的所有权联系,讨价还价机制才会消失,预算约束才会硬化。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却展现出一幅"无私有化的进步"的奇异图景。为什么中国的现实与理论如此不同?魏昂德提出了两个解释:第一个是预算软约束分析通常假定只有一个"所有者",即"国家",然而事实上公有制企业的潜在所有者与政府的各级行政区的数目一样多;第二个与第一个密切相关,不同层级的政府在企业中的利益和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不一样。魏昂德提出了他的中心论点:科尔奈关于组织假定的有效性随着行政级别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对地方政府所辖的公有企业为何发展得如此之好作出解释(Walder,1995:276).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魏昂德认为财政体制改革给地方政府提供了财政激励——激励随着政府级别的降低而增强。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财政改革改变了中国各级政府间的关系:企业按固定的税率纳税,替代了原先自动把全部利润上缴的做法。向自己辖区内企业征税后,各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交合约确定的数额并可以保留剩余。地区的经济发展越快,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当地政府的收入增长也越多。除此之外,更强的激励来自于不与上级政府分享的预算外收入(Walder,1995:276-281).关于地方政府的非财政利益,魏昂德认为约束高层政府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为辖区提供
就业机会、社会保险和住房基金,以及为其他企业稳定地提供生产要素等等非财务利益。地方政府不依赖这些非财政产出,因此会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Walder,1995:281-283).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关于地方政府的监测能力,魏昂德认为与过往根据实物产出来判断企业绩效不同,地方政府与企业讨价还价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集中于供应、价格和投资项目的预算,而是关于销售前景、财务绩效和还债能力,从而使企业预算逐步硬化。而且,对于拥有较少工业基础的地方政府而言,他们有着更强的监测能力实施其作为所有者的权力。地方政府监控和指导企业的能力最强的那些地方有着最好的经济绩效。这样,中国政府拥有的公有企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监控问题(Walder,1995:283-284).因此,魏昂德强调"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改革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刺激了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发展以获取较大的财政收益。这导致地方政府角色和行为的变化。他认为在中国的公有部门中,产出和生产力最迅速的增长发生在政府所有权最清晰并且最容易实施的地方。地方官员可以把公有企业当作一个多样的市场取向的公司来管理,地方官员成了市场取向的代理人和行动者。
中国工业以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了十几年,其中超过每年20%的速度是由县、乡和村级政府所有的新兴公有企业部门实现的(Walder,1995:264).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类似于一个工厂或公司内部的结构关系,即政府作为所有者,类似于一个公司中的董事长,而企业的管理者则类似于厂长或车间主任的角色(Walder,1995:268-269)."实地研究一再表明,在整个80年代,乡和村的工业企业都由当地政府所有并操作,地方官员实际上深深地卷入经理人员的聘任或酬劳、企业的建立或关闭、资本的筹集、生产线的改动,以及市场策略的决策过程,尤其是经济活动超出其行政区之外时"(Walder,199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