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1)(3)
2014-08-30 01:24
导读:3."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Local Market Socialism) 林南(Nan Lin )认为地方法团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经济学范式,它把财政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基础(林南,
3."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Local Market Socialism)
林南(Nan Lin )认为地方法团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经济学范式,它把财政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基础(林南,1996:69),因而无法清楚解释为什么全国性的政策下会出现多元化的地方模式。他主张用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进程,认为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是地方法团主义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所力图把握的,是近年来改革中政治因素与意识形态成份的相互作用(作为政治轴线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变化的性质(作为经济轴线的市场机制),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地方性根源(作为社会轴线的网络).简言之,林南认为应从科层协作、市场调节和地方协调来分析改革中的经济体制,其中地方协调的角色至为关键。同时特别强调以扩大家庭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的重要性,认为地方协调的建构基础是地方网络(关系网),主要是家族亲属关系(林南,1996:72),法团主义通过主要存在于亲友、家庭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网络发挥作用(林南,1996:85).以大邱庄为案例,林南分析了"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的运行情况。整个大邱庄的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浑然一体,总公司既是党委
办公室,又是村行政机关,形成党、政、企三位一体的法团组织,以经济为重心,以营利为主要目标。与地方法团主义相比",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引入家族网络这一变量。大邱庄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公司,村内经济制度极强地附着在一个以家族网络为主体的社区中,村内权威建立在个人魅力的领导风格上。换言之,大邱庄以一个核心家庭及其宗族成员所构成的家族网络支持一位至高无上的领导权威,通过动员社区内部传统社会文化力量来推动社区的经济发展。在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至高无上的领袖的权威是源自对社区内所有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的控制,而非源自于由上而下的国家科层体制的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村镇政府即公司"
彭玉生(Peng,2001)就地方法团主义、非正式私有化和市场监督三种理论对乡镇企业绩效的解释力进行了定量的验证。中国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表现出了更高的绩效,而乡镇企业是如何克服困扰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和委托-代理问题的呢?彭玉生归纳了三种理论解释:(1)非正式私有化的观点。乡镇企业代表一种非正式的或者说是模糊的私有产权,在局部改革的情况下,这种产权形式更有效率。
(2)地方法团主义的观点。乡镇政府作为一个公司,其规模和范围是小的,这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更方便直接地监督乡镇企业并限制了他们平调补贴的能力。(3)市场监督的观点。乡镇企业面对严格的市场监督,有效地缓解了代理问题。
彭玉生根据三种理论视角提出了四个假设:根据地方法团主义理论提出村镇级公司的大小和规模与企业的生产率负相关;根据市场监督理论提出村镇级公司的大小和规模对企业生产率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非正式私有化理论和地方法团主义理论提出村属企业在要素生产率方面比镇属企业好;根据市场监督理论提出村属企业与镇属企业在要素生产率上无明显差别(Peng,2001:1349-1356).彭玉生用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增加值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因变量,用资产、工人、平均工资和行业类别作为企业层面的自变量,用政府的行政级别、所属企业数量、工人总数、总资产作为公司(乡镇政府作为公司)层面的自变量,并运用1993年江阴市的调查资料验证上述的四个假设。结果发现:村属企业和镇属企业有着相似的生产绩效,但都优于县属国有企业;村、镇公司的规模对生产率有着轻微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带来生产率的降低。彭玉生因而得出结论:这些发现符合市场监督理论,该理论强调劳动力、产品和金融市场充分竞争能解决经理人的激励兼容问题(Peng,2001:1341).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彭玉生对魏昂德的观点做了两点修正:不是政府直接监督而是市场间接监督减小了乡镇企业的代理问题;不是地方政府P 公司内部的平调补贴而是由于市政府能从银行借贷是国企预算约束软化的根本原因。彭玉生的研究验证了地方法团主义的解释力,认为它正确地描述了镇属企业(Peng,2001:1361;彭玉生,2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