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1)(4)

2014-08-30 01:24
导读:5."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杨善华、苏红则分析了在市场转型背景下乡镇政权角色的转变。他们在张静提出的"政权经营者"(张静,2000)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区


  5."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杨善华、苏红则分析了在市场转型背景下乡镇政权角色的转变。他们在张静提出的"政权经营者"(张静,2000)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和"谋利性政权经营者"两个概念,认为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乡镇政权的角色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转向"谋利型政权经营者".改革之前,虽然乡镇政权作为一级政府也具有一定的权力运作空间,但是行政管理职能上的单一化和上下级政府职能的一致性,使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对国家意志的贯彻及对上级指令和政策的服从和执行。他们把这种特征归结为"代理型政权经营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使乡镇政权获得了谋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动空间。乡镇政权扮演着国家利益的代理人和谋求自身利益的行动者的双重角色。一些乡镇政权的行为实际与企业无异,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更是如此。乡镇政府直接参与经营活动,但其目的却不是为了(至少不是完全为了)完成国家的指令,也不是为了社区的福利,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本乡镇政权这个利益集团的利益;乡镇政府以董事会为其组织模式,用企业化的方式管理其职员,以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衡量职员表现的基本标准;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争夺可资利用的资源;以"将政策用足,打政策的擦边球"等方式谋求更多的自由政治空间,以将变通普遍化和常规化作为一种正当的体制运作方式为自己集团的利益服务。乡镇政府不是将自己应该担负的行政管理事务看作自己的主业,而是将经济活动看作是自己的主业;作为乡镇企业的董事会,它依靠行政权力来实施经营,组织庞大的权力关系网络,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控制更多的资产。因此,改革后的乡镇政权因其自身利益的出现而具有不同于以往基层政权的特性,他们把这种特性概括为"谋利型政权经营者",以区别于改革前的"代理型政权经营者"(杨善华、苏红,2002:21-24).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6."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模式"

  杨瑞龙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在转型期的特殊功能和角色。他认为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样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作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是: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获得事后追认。作者推断:一个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的国家有可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渡的现实路径是,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体制模式的转变(杨瑞龙,1998).

  杨瑞龙和杨其静随后又设立了一个"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再次讨论了地方政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模型验证了他们的假设,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中央治国者、地方政府官员和微观主体之间的三方博弈中向市场经济制度渐进过渡的,三个主体在供给主导型、中间扩散型和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阶段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使制度变迁呈现阶梯式渐进过渡特征。在这样一种制度变迁的框架内,中央治国者因缺乏制度创新的知识而依赖于地方政府的知识积累和传递,但为了控制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也需要防止地方政府的"过度"改革;在行政性放权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官员希望通过引入市场经济制度搞活本地经济,赢得中央或上级政府认同的最佳政绩,因而具有捕捉潜在制度收益的动机,但他们的制度创新既要获得中央的授权、默许或事后认可,也需要微观主体在不给他们带来政治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微观主体为了经济自由和机会也渴望能扩大其自主决策能力的市场经济制度,但难以直接成为中央政府的谈判对手,同时搭便车心理的广泛存在也使集体行动难以形成,因此地方政府便成为他们廉价的集体行动组织,再者,微观主体还受到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约束。可见地方政府是连接中央治国者的制度供给意愿和微观主体制度需求的重要中介,也正由于他们的参与给制度变迁带来了重大影响。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创新大大降低了改革演变成"爆炸式革命"的可能性;地方政府在市场取向改革中扮演主动参与者的角色使中国的制度变迁轨迹呈现阶梯状,从而减弱了制度遗产对渐进式市场取向改革的约束;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创新可减弱市场取向改革的"政权约束",使改革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杨瑞龙、杨其静,2000).
上一篇: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