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是自觉发展的社会(1)(2)
2014-11-06 01:15
导读:第一、自觉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 物质文明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征。无产阶级政党首先高
第一、自觉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
物质文明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征。无产阶级政党首先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根本任务,并提出和实践了生产力标准。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根据和根本规定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明确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身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由于任何私有制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都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任何私有制最终都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即使是最高级的私有制形式——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由于其占有方式与社会化生产力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因而它最终也将成为自身发展的桎梏,并被自身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所突破。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生产力的解放才是无限的,因为公有制形式与社会化生产力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的。而其不适应的方面可以通过改革,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还由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与资本主义不同。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如邓小平对美国记者华莱士所说:“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第294页。)列宁也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毛泽东提出了将中国从农业国变为 工业 国,实现工业、农业、 科技 和国防现代化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党的十六大则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兴衰与更替,变革与革命,其最终决定力量都是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的根本任务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并不懂得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只是在人们对物质利益需求的驱动下自然发展的。而统治阶级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则取决于它们的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方向一致,其经济和政治行为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统治阶级处于没落阶段时,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趋势相悖,其经济和政治活动势必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无产阶级政党通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够自觉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