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执政资源变迁与政治运行机制的创新研讨((2)
2015-01-06 01:01
导读:第二,国家的权力由过去的中央高度集权转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地方的实力,尤其是东部
第二,国家的权力由过去的中央高度集权转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地方的实力,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实力大增。中央要实行整体战略时,不能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的方式无偿地要求地方政府贡献,而需要更多地与地方政权进行协商,以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地方政府则希望通过与中央政府的协商中达到中央与地方的双赢。中央一方面为了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又不断地向中央下放权力。主要表现在(1)中央一方面加强金融管理,回收几大银行的管理权,但另一方面又允许地方设立商业银行;(2)中央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这样一方面使中央财政得到充实,另一方面,地方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3)这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改革,即中央和地方分别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和收益权。(4)地方政权领导人参与中央政权的组成。从中共十六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来看,地方政权,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几个大省的地方政权的主要领导同志已经参与了中央领导集体的组成。今后中央政治局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地方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协商将是重要的因素。
二、就经济资源而言,经济资源己由过去的党和政府统一控制逐渐向社会转移,形成多元利益格局,社会自治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党和国家原来控制的经济资源不断地向社会转移,形成了多元的利益格局。
第一,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原来由国家控制的企业逐渐向社会转移,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在不断减少。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由于自身的一些弊端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许多国有企业面临困境,国家也不可能再背着这一沉重包袱前进。因此,国家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主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因此,国家除控制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企业之外,国有企业将逐渐退出竞争性的行业。从而一些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壮大了社会的力量。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许多原来国家不放开的诸如金融、邮电等国家垄断的行业,也由于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不断地向外国企业开放。同时我国政府也一再强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同时甚至提前向民间资本开放。由此看出,我们党和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领域将不断减少,国家只能通过税收的方式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即通过间接的方式控制经济资源,而不是直接通过国有企业的形式控制经济资源。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有企业的不断退出竞争领域,非国有经济,尤其是外资企业与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进而带动人民群众的致富,社会自治能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份额逐步上升。随着这些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必然形成一些富有阶层,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中产阶层的主力军。随着这些阶层的不断壮大,这些阶层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要求政治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这次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表明“一切合法的劳动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将进一步促进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随着非公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也在不断增多,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的实力增强,逐渐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不再完全依靠国家而能自立。随着人们群众的富裕程度的提高和富裕面的扩大,人们群众的政治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而且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政治参与水平也将提高。这就需要我国建立行之有效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来协调各方利益,通过相互协商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