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权的双重结构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5)
2015-02-04 01:08
导读:(3)雅尔塔体制 美国在放弃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而卷入欧洲的帝国主义战争之际,把维护民主主义、抵抗极权主义作为说服国会和人民的理由。因此,以
(3)雅尔塔体制 美国在放弃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而卷入欧洲的帝国主义战争之际,把维护民主主义、抵抗极权主义作为说服国会和人民的理由。因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在国家间的领土和利益的争夺当中掺进了价值对立的成分,在主权与主权之间的关系方面,甚至出现了巿民社会的逻辑优先于民族国家的逻辑的趋势。其结果,美国开始名正言顺地扮演起捍卫自由民主主义的「世界警察」的角色。以1945年2月达成的《雅尔塔协订》为主形成的战后国际关系的体制,呈现出美国和苏联两极支配的结构。在法律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权威的国际机构是联合国,但是在现实中,起关键作用的却是建立东西两大阵营的对峙、势力均衡以及美苏两国的核裁军谈判。在1989-91年期间发生了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雅尔塔体制也随之崩溃。
(4)超国家的(supra-national )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势必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民族国家的藩篱,雅尔塔体制的兴亡过程为全球性巿场的发展提供了非巿场性条件。在1990年代,出现了建立超国家体制的各种努力,其中最瞩目的是两个现实的模式:作为「世界性国家」的美国和作为「超国家组织」的欧盟。美国本来就是复数的民族国家的合成体,具有非常典型的主权双重性。我们甚至不妨采取佐藤俊树的观点,把美国看成是与全世界规模上的民族国家体系同构的。与此相映成趣,可以把欧盟看成是关于巿民社会的理念的现实化、制度化。根据1992年的《马斯特里希特条约》和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欧盟既不是民族国家的联合体也不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欧洲共同体」,而是跨越国境的各种巿民团体──有的代表地方性利益、有的代表超国家性利益、有的代表全球性利益──的「公用广场」(common ground)。欧盟的统治原则是「政府间主义」(intergovernmentalism),统治对象却是拥有欧盟公民权的一切巿民个人,因此,各种巿民利益团体可以直接或者通过跨越国境的网络组织来对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以及内阁成员理事会进行游说活动。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5)全球一体化的体制 在大西洋隔岸相望并且具有同盟关系的两个巨大的超国家体制,会不会演变成阿尔伯特(Michel Albert)所说的「资本主义对抗资本主义」那样的新的对峙阵营呢?为了防止事态向这个方向推移,为了防止莱因式资本主义体制以及欧盟势力圈的崛起,美国先发制人,在1998年末发表了领导权宣言,在1999年早春又因势利导地发动了科索沃空袭,接着不失时机地公布北约组织的新战略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价值之战」、「价值同盟」的说法甚嚣尘上,把欧美现代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体系的对立以及价值同化的必要性强调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前西德首相舒密特(Helmut Schmidt)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至少是该国的一部分政治家和幕僚,其实是想通过加强北约组织的方式使欧洲在二十一世纪也继续听从于美国的指挥,并且进一步控制整个世界。如果此言不谬,那么可以推论北约将有可能成为美国主导的世界法治秩序的惩罚装置,世界贸易组织(WTO)则是一种在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利害调节的报偿装置,而八国首脑会议(G8)就发挥某种类似最高决策机构的功能。
然而,最终会不会形成这样的格局还有待观察。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种世界格局能不能得到其它主权国家和各主要文明圈的社会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如果许多人站起来指责北约的新职能其实是西部牛仔剧的翻版,会导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华尔街的国际金融政策在本质上是要把整个世界改造成由美国人永远作庄家的拉斯维加斯赌城;以八国首脑会议来架空联合国安理会的做法等于国内的富人俱乐部直接组阁云云,那么所谓新的国际秩序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合法性根据呢?只要这类问题没有得到妥当的回答和解决,全球一体化体制的基础就只能是强制而不是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