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2)
2015-02-25 01:08
导读:例如,面对帝制叫嚣和肆意破坏民主的严酷现实,他们耐心地从现代国家的基本知识讲起。 《青年杂志》创刊号就载文指出:不能把政府与国家混为一谈
例如,面对帝制叫嚣和肆意破坏民主的严酷现实,他们耐心地从现代国家的基本知识讲起。
《青年杂志》创刊号就载文指出:不能把政府与国家混为一谈。“国家之与政府,划然判分。人民创造国家,国家创造政府。政府者立于国家之下,同与全体人民受制于国家宪法规条者也。”3现代共和国家与专制统治在形式、精神、法律、政治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别,前者必须落实于法治与宪政。
其次,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必须十分明确:“国家为达小己之蕲向而设……以之保护小己之自由权利,俾得以自力发展其天性,进求夫人道之完全。质言之,盖先有小己后有国家,非先有国家后有小己。为利小己而创造国家,则有之矣;为利国家而创造小己,未之闻也。” 因此,要“自利利他”或谋求整个国家健康发展,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奉行“小己主义”(个人主义),尊重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创造精神。如果无视这个基本 点,倒过来把个人看作国家或集体的附属物,以后者的名义侵犯个人的自由和利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失去最重要的推动力。
再次,民主共和制度的根本精神在“养成互相尊重自由权利之习惯”;个人(小己)的言论自由尤其是“共和国之本质”的体现。“舆论在共和国家,实为指道政府引诱社会之具。故舆论之起,显为民情之发表,但当问其发之者果为独立之见与否,不当先较其是非……专制国家之舆论,在附和当朝;共和国之舆论,在唤醒当道”。4离开确保公民的各项自由权特别是言论自由权, 民主共和制的正常运作是不可能的。
诸如此类的观点,对已经完成社会转型的现代国家的公民说来,已经成为常识和社会生活习惯;但对20世纪中国而言,却是屡仆屡起的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一再响起“回归五四”的呼喊,无非是这一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回响。任何“超越”的雄伟祈求,都无法掩盖严峻的现实。思想和历史都在悲怆的旋律中行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先驱们还对民主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作过认真的探索。
“卢骚所谓‘民主之制宜于二万人国’之说,乃指人民直接参政而言;若用代议制,更益以联邦制,‘民主政体可行于小国不可行于大国’之说,已完全不能成立;”5这是陈独秀思考理论与现实得出的结论。直到1919年底,他仍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现在要实现民治主义,是应当拿英 、美做榜样。”6
不过,英美是多元社会,对民主的内涵多数人虽有共识,亦不乏歧见。当时,杜威正在在中国讲学,陈独秀认同他的阐释:
“杜威博士分民治主义的原素为四种:
(一)政治的民治主义 就是用宪法保障权限,用代议制表现民意之类。
(二)民权的民治主义 就是注重人民的权利: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居住自由之类。
(三)社会的民治主义 就是平等主义:如打破不平等的阶级,去了不平等的思想,求人格上的平等。
(四)生计上的民治主义 就是打破不平等的生计,铲平贫富的阶级之类。”
“因此我们所主张的民治,是照着杜威博士所举的四种原素,把政治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民治主义,当做达到我们的目的--社会生活向上--的两大工具。”7
杜威到中国讲学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经济危机又接踵而至。为什么标榜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竟演出如此凶残的惨剧?为什么号称富强的国家社会经济活竟弄得此破败和不平等?这是各国许多知识知识分子为之寝食不安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威把“铲平贫富的阶级”列为民主的内容之一,这突破了对民主的传统的、正常的理解。
陈独秀接受了杜威的这个阐释,按他的理解:“杜威博士关于社会经济(即生计)的民治主义的解释,可算是各派社会主义的公同主张,我想存心公正的人都不会反对。”8这一认识标志着他的思想的重大转变。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在谈及巴布夫(Babeuf)以降的法国社会主义思潮时,陈独秀写道:“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欲去此不平等与压制,继政治革命而谋社会革命者,社会主义是他……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于是谋资本劳力调和,保护工人,限制兼并,所谓社会政策是也……继此以往,贫民生计,或以昭苏。”9这时他所关注的是运用“社会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保障贫民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