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4)
       2015-02-25 01:08
      
	  导读:叩问德先生在中国的命运,不能不正视历史。要是说这是“国情”,毋宁说这是在劫难逃。 1999年4月 1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第7卷第
	  
            叩问德先生在中国的命运,不能不正视历史。要是说这是“国情”,毋宁说这是在劫难逃。
    1999年4月
    1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第7卷第1号。
    2 陈独秀:《驳康有为〈共和平议〉》,《新青年》第4卷第3号。
    3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4高一涵:《共和国与青年自觉》,《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5 陈独秀 :《驳康有为〈共和平议〉》,《新青年》第4卷3号。
    6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第7卷第1号。
    7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第7卷第1号。
    8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第7卷第1号。
    9 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10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
    11 杜威:《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新青年》第7卷第3号。
    12 杜威:《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新青年》第7卷第3号 。
    13 罗素:《中国往自由之路》,《哲学》第3期(1921年9月)。
    14 《俄罗期苏维埃联帮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宣言》,《五四运动文选》第366页,三联书店1979年北京。
    15 《中国各
群众团体和舆论界对于苏联对华宣言的反映》,同上第375页。
    16 守常(李大钊):《劳动教育问题》,《晨报》1919年2月14 日。                   
论文出处(作者):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下)
维新与革命:政治选择的痛苦与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