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和中苏关系(下)(1)

2015-03-24 01:08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和中苏关系(下)(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三苏联对炮击金门的反应及其政策选择  苏联领导人对第二次
三苏联对炮击金门的反应及其政策选择  苏联领导人对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的爆发并不感到吃惊。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领导人说,他们事先准备采取" 针对蒋介石的一次新的军事行动,他们要求空中掩护以及射程远的、部署在海岸上的炮群"13.尽管如此,危机的爆发大大出乎赫鲁晓夫意料之外,一则是中国没有依照惯例向苏联通报炮击的时间和计划,其次赫鲁晓夫也没有料到美国对危机的反应会如此强烈。因此,危机使得苏联面临非常严峻的两难境地,以下重要因素影响苏联对危机的反应,制约着苏联的行为。  首先,最重要因素是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影响和制约。这个条约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 显然,一旦中国的行为使美国卷入军事冲突,苏联势必要对中国履行条约义务,这样将使苏联卷入一场同美国的战争,甚至是核战争。因为早在危机爆发之前,苏联军界就开始探讨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苏联战略家塔兰斯基(N. Talensky )将军在1958年1 月的《国际问题》杂志上撰文指出:通过对西方军事战略的研究可以判断,台湾海峡是适合进行有限核战争的地区之一。因此,如何避免美苏之间的战争,无疑是苏联在对危机作出反应以及采取相应行动时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  其次,同前一个因素相关,苏联必须考虑美国对危机的反应。中国炮击金门后,美国政府反应强烈,一方面向台湾海峡地区增派军力,调派航空母舰和一个中队的B-47型轰炸机到远东;另一方面,美国宣布将对金马等沿海岛屿进行军事干预。面对美国的强硬立场,苏联出于缓和同美国关系的战略需求,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卷入中美之间的军事对抗,另一方面,面对" 长着核牙齿的纸老虎" ,苏联还要表示对中国的支持,以维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威信和地位,但这种支持是有限度和谨慎的。正如《共产党人》杂志在一篇评论危机的文章中明确指出的,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不能冒发生战争风险的代价,文章甚至宣称:" 苏联不想要军事冲突。" 因此,赫鲁晓夫在危机期间几次表示对中国提供军事上的支持,恐怕其考虑的出发点在于以此威慑美国,避免美苏正面冲突。  第三,苏联在决策时清楚地意识到,她完全无法控制中国的行动。考虑到中国在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的行为,以及中国在处理波匈事件上的独立性,苏联领导人明显意识到,在处理第二次台海危机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约束中国的行为,以避免中美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  同时,苏联决策者处理危机时必须考虑当时东西方战略力量的对比。一方面,苏联虽然认为东西方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变化,但要完全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恐怕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同中国的判断有着根本的分歧;另一方面,同这一时期苏联对其他危机的反应、特别是对柏林危机的反应明显不同的是,苏联在台海地区缺乏军事优势,苏联军方在危机爆发之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使得其对危机的反应更加谨慎。  最后是苏联对沿海岛屿本身重要性的考虑。毫无疑问,苏联的战略重点是在欧洲,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同美国争夺的重点同样是在欧洲。至于沿海岛屿的地位,苏联显然认为缺乏同美国进行全面战争的重要性,不值得为这些小岛同美国爆发战争。但苏联领导人没有意识到,这些岛屿对中国来讲,却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标志。  以上分析的重要因素导致苏联在危机中面临两难的政策选择:一方面,出于维护自己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信誉和威望,苏联不得不公开支持中国的行动;另一方面,对中国的支持,可能会导致美苏之间的战争,甚至是核战争。因此,苏联在危机期间的政策选择,依据对中国危机决策的了解和认识以及美国对危机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在整个危机过程中,苏联的反应与决策是被动和谨慎的。  在危机的第一阶段(从炮击开始到1958年9 月底),中国炮击金门的一个主要目的,从军事上来讲,是" 侦察美国人的决心,考验美国人的决心" ;对沿海岛屿则是相机行事,机会来了就占领金马。由于苏联不了解中国炮击金门的战略意图和作战目的,因此在危机的第一阶段,苏联一方面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行动,并试图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国的意图和目的,以期影响和制约中国的行为。由于意识到在台海地区可能爆发战争,苏联军方在这一阶段的反应更为谨慎和克制。  尽管苏联可能事先知道中国将要采取的行动,但令苏联领导人震惊的是,中国方面完全没有告知炮击的时间、行动方针以及具体目的。了解中国的行动意图,成为苏联进行决策的前提,苏联驻华使馆成为相关情报的重要来源。得知中国炮击金门后,苏联使馆立即电告苏共中央,中国只是在8 月23日发动炮击后才告诉我们,之前丝毫没有透露这一本已在计划中的重大军事政治行动的意图。赫鲁晓夫收到苏联使馆的通报后,立即要求苏联大使转告中方,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才刚刚开始,经济上和军事上还比较落后,目前不具备打现代化战争,也不具备对台湾实施登陆作战的条件。包括苏联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也没有必要现在卷入这场战争之中。由于以上所分析的原因,毛泽东通过外交部通知苏联方面说,这些岛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我们如何解放它们,是我们的内部事务14.  从危机开始到1958年底,苏联大使馆共向国内发回52份有关报告,他们对中国政策的基本判断是:中国同志利用毛泽东关于"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论断,认为在危机中" 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但苏联大使馆的报告却认为," 仅仅把解决台湾问题视为纯属中国内政完全是错误的。我们的中国朋友在台湾冲突发展的第一阶段,采取了极为简单的方法去评估台湾问题的紧迫性,从而导致恶化国际紧张这种可能性的出现,使得美国方面采取战争边缘政策".苏联大使馆的报告还明确指出:" 中国人现在表现出来的倾向是要自己解决亚洲问题,他们并不认为有必要与我们商量他们计划中的行动,尽管当局势失控的时候他们会指望我们的支持。"15  由于无从确切了解中国行动计划的意图,苏联方面决定派葛罗米柯到中国。在此之前,苏联驻华使馆参赞苏达利柯夫(N. G. Sudarikov )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在9 月5 日拜会周恩来。苏达利柯夫告诉周恩来:" 葛罗米柯同志此次访问北京的重要目的,就是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通报赫鲁晓夫同志就台湾海峡的事态给艾森豪威尔的信件" ,同时与中国" 交换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周恩来利用这次会谈,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谈了中国对台湾海峡形势的分析、美台矛盾以及中国的立场、策略和所采取的行动。周恩来特别强调:" 中国炮击金门、马祖并不是就要用武力解放台湾,只是要惩罚国民党部队,阻止美国搞' 两个中国' ,如果打出乱子,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 "16  9 月6 日,周恩来同葛罗米柯会晤,向他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海峡地区等问题上的立场,葛罗米柯表示苏共中央完全赞同中方的立场和措施。根据苏联的档案纪录,周恩来在会晤时对葛罗米柯说:由于对沿海岛屿实施打击,中国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在这一地区爆发美国针对中国的局部战争,准备承受严重的打击,包括原子弹和城市的毁灭。周恩来指出,即便是美国使用了战术核武器,苏联也不需在战争的这一时期参战。只有当美国使用较大能量的核武器,并以此方式冒扩大战争风险的时候,苏联才应当用核武器对美国实施反击17. 根据葛罗米柯的回忆录,毛泽东在同葛罗米柯的会谈中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赫鲁晓夫在同中国进行磋商之后,针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的核威胁政策和新港声明,在9 月7 日发出了致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的公开信,呼吁美国政府对台湾及台海地区所采取的行动要谨慎从事,不要轻易采取可能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的步骤。信中指出,对中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苏联也吓不倒中国,那些策划对中国进行原子进攻计划的人不应忘记,不只是美国,另一方也拥有原子武器和氢武器以及发射这些武器的相应工具。如果美国对中国发动这种进攻,那么,它立即会受到应得的同类武器的反击。信中特别强调:" 对我们伟大的朋友、盟邦和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也就是对苏联的侵犯。" 葛罗米柯在9 月18日联大会议发言中重申了赫鲁晓夫的声明。赫鲁晓夫在9 月19日致艾森豪威尔的第二封信中再次表达了上述立场。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特地召见中国驻苏大使刘晓进行一次" 重要谈话".在这次会谈中,赫鲁晓夫明确阐述了苏联对危机的立场态度,表露出对爆发战争的担忧。赫鲁晓夫说,美国的战争边缘政策很危险,要特别提高警惕。为了防止局势进一步发展,苏联将考虑采取一些具体步骤,帮助中国制止美蒋侵略阴谋的实现。因此,苏共中央经过讨论研究后认为,应在空军方面加强那一地区的力量,使这ǖ牧α磕芄欢悦澜海军起到威慑作用。赫鲁晓夫的真实意图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平衡美国优势的力量,以期避免美苏对抗。中共中央考虑到前一阶段出现的" 联合舰队" 和" 长波电台" 事件,经过讨论后婉言谢绝苏联的建议。  中国的这一立场使苏联领导人感到更为难堪和极为不满。9 月27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苏联政府的立场,强调中苏团结与联合的重要性,强调对中国的进攻就是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进攻,就是对苏联的进攻。但信件同样强烈地表明苏联领导人对中国行为的不满。信件指出:" 我们不能允许敌人有这样的幻想,即如果美国或日本或其它任何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动进攻,苏联将袖手旁观。" 信件情绪激烈地说:" 如果当原子弹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当中国的儿女们已经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而苏联,不仅拥有可以阻止我们敌人而且还可以摧毁敌人的可怕武器,却允许自己不向你们提供援助,这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对国际工人阶级运动,都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这是对世界工人阶级的犯罪,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教导的共产主义最神圣的原则的背叛"18.  苏共中央的这封信清楚表明苏联在危机中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如果苏联履行同盟义务,则中国的行为使苏联有卷入战争甚至是核战争的危险;另一方面,如果苏联袖手旁观,则中国的行为使得苏联可能在社会主义阵营面前丧失信誉和威望。为此,赫鲁晓夫又连续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表示苏联可以派携带地空导弹的C-75型轰炸机到福建,增强中国的防空力量,改变台海地区的战略力量对比,避免战争。毛泽东覆信给赫鲁晓夫虽然表示欢迎,但他强调, " 为了最后胜利,我们愿意承担第一个打击,灭掉帝国主义,无非是死一大堆人".毛泽东同时提议,最好请苏联政府供应一批地空导弹和岸舰导弹,并派来技术人员帮助中国训练使用这些武器的部队。中共中央的态度不仅表明中国自己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也反映出中共领导人继续反对苏联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 企图".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戴超武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两岸列次土地改革之比较及启示
上一篇: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