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三次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决策研究(1)

2015-03-25 01:33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三次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决策研究(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1950年代及1990年代, 中国 人民解放军曾经三次在 台湾 海峡地区
1950年代及1990年代, 中国 人民解放军曾经三次在 台湾 海峡地区采取军事行动,这些行动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政府不断追求国家最终统一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特殊方式。不同时期发生的三次军事斗争各有其具体目的和作用,而历次决策则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决策目标的多样性、有限性和政策调整的随机性,由此导致了决策过程相当复杂。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三次台海军事斗争都是在中美关系恶化或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国的决策都含有对美国的政策做出反应的成分。   关键词:台湾海峡/军事/决策/统一   本文的目的是 研究 1954—1955、1958、1995—1996年三次台湾海峡地区军事斗争过程中中国决策的基本特点。中国学术界在研究1950年代两次台海军事斗争决策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其共同特点是力图比较细致地勾画有关的决策过程,试图揭示并详细 分析 中国决策动机的复杂性。   最近出版的一些论著表明,这方面的研究正取得重要的进展。①「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 社会 科学 出版社,2003年;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 文献 出版社,2003年;赵学功:《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侯晓佳:《炮击金门决策与曲折进程》,《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不过也必须承认,一些档案未公开所造成的限制和由此而产生的种种 问题 仍然存在。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研究1995—1996年台海军事斗争决策的成果问世,一个重要原因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近,因而不可避免地缺乏必要的 历史 资料。这种情况近来略有改变,如新近出版的钱其琛的《外交十记》提供了重要信息。借助与美国学术界的交流和利用美国方面同样相当有限的历史资料,固然可以帮助加深对有关问题分析,②「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美国学术界近年来发表的重要成果有:Michael D.Swaine ,Chinese Decision2Making Regarding Taiwan,1979—2000.In David M.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RobertS.Ross ,The Stability of Deterrence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National Interest,Fall 2001;Robert Ross S.Ross ,Navigating the Taiwan Strait:Deterrence,EscalationDominance ,and U.S.—China Relation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no.2(Fall 2002);Thomas J .Christensen,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 :China ‘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Security Polic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no.4(Spring 2001);Suisheng Zhao (ed.),Across the Taiwan Strait:Mainland China,Taiwan,and 1995—1996Crisis.New York :Routledge ,1999.一些参与美国决策的当事人的回忆录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如:Robert L.Suettinger,Beyond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 .—China Relation,1989—2000,D.C.:BrookingsInstitute Press ,2003;艾什顿·卡特、威廉姆·佩里:《预防性防御:一项美国新安全战略》,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不过总的说来美国学者的研究能够提供的借鉴也是相当有限的。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将在现有公开的历史文献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三次台海军事斗争决策的三个基本问题。尽管这三个问题是非常基本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或已经被完全梳理和解释清楚了。   第一,完成国家的最终统一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 政治 诉求,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实行的过程,包括准备在某种条件下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统一台湾问题,或使用军事手段阻止事态向台湾与大陆分离的方向 发展 等等。三次军事斗争都是这个持续不断地追求统一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特殊方式,故具有相同的本质。在这个前提之下,进一步分别探讨历次台海军事斗争的具体作用和目的,对于理解中国的有关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三次台海军事斗争都是在中美关系恶化或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国的决策都含有对美国的政策做出反应的成分。当然,历次军事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对美国政策的反应,以及是哪些因素导致中国决策层认为必须并可以采取军事行动,的确需要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第三,中国在台湾海峡采取军事行动的历次决策,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决策目标的多样性、有限性和政策调整的随机性,正是这些特征导致了决策过程相当复杂。由于受到无法充分利用历史档案的限制,迄今为止中国决策过程中还有未被揭示清楚之处,故对中国决策特点的概括和探讨很难说是充分的和完整的。   本文之所以用“军事斗争决策”作为研究的核心概念,而不使用“台海危机管理”一类概念,主要是为了表明中国决策的本质与美国决策是有明显区别的。对中国决策者来说,军事行动不过是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多种手段之一,甚至是为了防止危机的发生,1995—1996年的军事演习就是预防性军事威慑的典型。显然,中国在台湾海峡采取军事行动并不必定就是美国决策 理论 定义的“国际危机管理”。当然,强调中国决策与美国决策的区别,并不意味着有关国际危机管理的理论对中国的台海军事斗争决策完全没有解释力。实际上中国在台海军事斗争决策中,通常包括两方面的 内容 ,即在谋划军事行动的过程中,力求预先设计出有效预防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主要措施;在两岸军事冲突过程中美国军事力量开始介入后,力求控制中美之间的危机,避免其升级为中美军事冲突。这些内容从本质上说无疑是国际危机管理,的确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这里要强调的是,国际危机管理不是台海军事斗争的全部内容,台海军事斗争决策中包含着国际危机管理的内容,是决策的组成部分,是大陆与台湾军事冲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其特殊性。简单地套用美国有关研究中的概念,有可能误导中国学术界的有关研究。   一、军事斗争在统一台湾战略中的作用   定义中国在三次台湾海峡军事斗争中的决策的性质,首先必须确定军事斗争在中国完成国家统一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成国家的最终统一既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政治诉求,也是一个持续的实践过程。这是理解台海军事斗争的基本背景。军事斗争———包括炮击金门、攻占沿海岛屿、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等,都是完成国家统一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国际危机管理的方式。   进一步说,中国历次军事斗争从一开始就包含着防范国际危机发生的意图和措施,即尽可能地避免台海两岸的矛盾甚至军事斗争,最终导致国际间的军事冲突。   1949年春取得渡江战役胜利以后,攻占台湾,完成国家统一,逐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下简称解放军)的作战重点之一。特别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解放台湾被确定为需要较早完成的战略任务。①「周恩来:《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 经济 的几种关系》,1949年12月22、2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3页;毛泽东:《关于同意粟裕调四个师演习海战等问题给刘少奇的电报》,195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57页。」根据中共中央这一时期的设想,解放台湾包括三个内容:其一是建立 现代 化的海军和空军,夺取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其二是逐步解放浙江和福建等省尚被国民党军队控制的沿海岛屿,保障大陆沿海港口和航线的安全,并建立攻占台湾的军事基地;其三是在1950—1951年发动跨海峡作战,完成国家统一。这三个内容原计划应在50年代初毕其功于一役,但由于朝鲜战争的 影响 ,逐步演变成“两步走”战略,即先夺取沿海岛屿,再解放台湾。至于这“两步”要“走”多长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当然,中国领导人这时也在考虑使用非军事手段实现国家统一,但那主要还是一种设想而已。②「可参阅何迪"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The CCP's UnmaterializedPlan to Liberate Taiwan ,1949-1950.Chinese Historians,vol.5,no.1,Spring,1992;毛泽东《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给张治中的电报》,1950年3月11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271页。」   1950年6月25日爆发朝鲜战争,杜鲁门政府在两天后宣布,派遣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并向台湾派驻美国空军。美军封锁台湾海峡和朝鲜战局的发展最终导致中国领导人决定推迟原定的作战计划,但这只是暂时的。实际上解放军从没有停止与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冲突,只是规模并不很大。如1953年1月解放军对金门进行过小规模的炮击。   这期间解放军在东南沿海的主要作战行动是清剿国民党军队支持的海匪,并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海上封锁,包括夺取一些沿海岛屿等,这些均属防御性的。③「杨国宇:《当代中国海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98、166页。」   1953年夏季以后,解放军海军和华东军区下达了在东南沿海地区“力量向前延伸”和主动打击国民党海空军的命令。④「杨国宇:《当代中国海军》,第189页。」防空军亦相继进驻上海、广州、北京和青岛等地区,完成对重点城市的防空部署。1954年3月海军航空兵在东南沿海参战,并于7月取得了浙东沿海地区的制空权,从此揭开了第一次台海军事斗争的序幕。大致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夺取沿海岛屿的战略方针,即“从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岛进攻”的作战方针。⑤「郑文翰:《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2页;林晓光:《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历史演进》,《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第3期,第3页。」   上述过程表明,从1954年9月炮击金门到1955年1月攻占一江山岛,不过是解放军夺取沿海岛屿战略的实施而已,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军事计划 自然 发展的结果,而且当时是一项攻防兼备的作战行动,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直接配合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号召”,其中的特殊原因将在下文分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港口的封锁和阻止其在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攻击。从有关记载看,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3年2月起推行“放蒋出笼”政策,国民党军队开始加强对大陆沿海的军事攻击。⑥「"放蒋出笼"政策的主要内容见艾森豪威尔1953年2月2日国情咨文中有关对华政策的讲话,参阅U.S.StateDepartment,American Foreign Policy :Basic Document 1950-1953.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7,pp.61-65.」如国民党军队于7月16—17日集结112万部队进攻福建东山岛等。   1955年初夺取浙江沿海岛屿的军事行动没有延伸到福建沿海的金门和马祖,现有的文献表明,其原因是解放军当时没有完成攻占金门、马祖的军事准备。解放军总参谋部1953年10月拟定了攻占金门的作战计划,未获华东军区领导人的赞成。毛泽东本人亦认为所需经费过高,而且没有必胜的把握,于12月下旬否定了攻占金门的作战计划。①「毛泽东对总参谋部作战部关于攻击金门作战费用概算报告的批语,1953年12月22日,转引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上)第583页。」可以合理地推测,所谓“从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岛进攻”的作战方针在时间上是有弹性的,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1955年春夏之交台海局势缓和以后,中国立即加强夺取金门、马祖的作战准备。7月8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讨论夺取金门的作战方案。7月14日毛泽东批准了会议的决定。在9月10日的厦门会议上,彭德怀提出夺取金门战役的计划,获中央军委批准。②「郑文翰:《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32-33、44-45页。」为适应作战需要,1956年春南京军区进行大调整,为直接指挥进攻金门、马祖,专门增设了福州军区。1957年鹰厦铁路修建完成。1958年春,中央军委讨论了解放军空军进驻福建的计划、时机以及可能引起的各种反应(包括美国方面的反应),7月决定空军立即按计划进入福建前沿机场。根据中央军委的计划,1958年8月23日开始炮击金门,并准备相机夺取金门。③「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上),第858-859页;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另参阅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第329-330页。」   1958年10月台海紧张局势缓解的主要原因是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开始重新考虑金门、马祖这两个沿海岛屿在统一台湾战略中的作用。从1958年夏季炮击金门的全过程看,解放军在事前并没有确定实施登陆作战,并在10月实际上停止了大规模炮战。以此为标志,中国统一台湾战略中的攻占沿海岛屿阶段基本结束。   10月以后大陆与台湾没有在福建沿海岛屿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国的统一台湾战略则转变到一个新的更加复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解放军在福建沿海对金门持续的间歇性炮击极具象征意义。中国领导人通过这一独特的军事行动向世界表明,国共之间的内战状态仍然没有结束,从而抵制了美国隔离台海两岸的企图。1962年夏季解放军在东南沿海的大规模战备则是防御性的军事部署,目的是击败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大陆暂时的经济困难,对东南沿海发动军事进攻。④「参阅牛军《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两岸这时的军事对抗客观上强化了台湾海峡的现状,即国共内战的确尚未结束。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上了正常化的轨道。1979年中美建交,随后中国政府逐步形成并公开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⑤「《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日。」以此为标志,中国统一台湾战略完成了从主要靠武力统一到主要运用政治策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的转变。   “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导致了军事手段在统一台湾战略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即从“解放台湾”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保持战略威慑的手段。军事斗争作为威慑手段必须保留在统一台湾战略中(不论是主要的还是辅助的),最初是为了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向美国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其解决方式美国无权干预,从而突出中国对台湾的主权。⑥「魏史言:《尼克松访华》,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第3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政府声明》,197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17日。」后来事态的发展使军事威慑的内容逐步丰富,最终在2000年《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做出了完整的表述,即:反对外国势力的干涉、反对台独及“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①「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2000年2月21日,《人民日报》2000年2月22日。」可以大致推断,在实施“和平统一”政策的不同时期,军事威慑的重点有所不同。概括地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阻止外国重新插手台湾问题,至于什么是“插手”或“插手”到什么程度,就会导致中国使用武力或恢复主要以武力方式解决统一台湾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合理的推论大致可以说是外国与台湾的政治军事关系明显地造成台湾独立势力膨胀,或在特定时期明显地损害中国统一台湾的战略。其二是台湾独立势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有可能造成台湾宣布独立或使独立成为难以用其他方式阻挡的趋势,这包括在国际上以“务实外交”为名为台独争取国际合法性的行动。其三是与上一问题相联系的,在谈判和平统一问题上“久拖不决”。这方面由于中国政府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时间表,迄今为止没有成为突出的内容。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部:《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2000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7日;《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2000年2月21日;参阅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局长张铭清2003年11月2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见《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实录》,2003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关系与亚洲的冷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下)
上一篇:试析东欧民族问题与政治转轨之关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