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认识(1)(4)
2015-04-08 01:17
导读:总之,在评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马克思所最为关注的不在抽象地提出物质第一 性还是精神第一性,而在是否具有与“生活实践”相符合的内容。如
总之,在评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马克思所最为关注的不在抽象地提出物质第一 性还是精神第一性,而在是否具有与“生活实践”相符合的内容。如果与生活实践脱节 ,那即使肯定了物质第一性,仍可能被唯心主义战胜;而如果能富有生活实践的内容, 唯心主义也能战胜那些与生活实践相脱离的唯物主义。一切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都肯 定物质第一性。但并不是肯定了物质第一性就能坚持唯物主义。恰恰相反,如果脱离了 与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联系而仅仅抽象地肯定物质第一性,那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倒向唯心 主义。马克思曾多次讲到纯粹的自然主义、或者说抽象的唯物主义将转向唯心主义。“ 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第1版,第16、355、18、18页。)这样,作为马克思 的哲学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出发点的,不能是旧唯物主义者早已肯定了的抽象的物质、 即直观形式下的物质,而是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所理解到的物质。因此,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观念、或者说根本观点不是抽象的物质观点、而是现实生活 和实践的观点。
在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一直是他始终关注的核心观点。 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强调既蕴含着马克思对事物、现实、感性的肯定,或者说对世界的 物质性的肯定;又蕴含着对主观方面,即人的能动性的肯定,从而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这种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的生活实践 的观点才能解决处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的人所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他在《提纲》第八 条中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提纲》最后一条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果说“解释世界” 要靠系统的认识理论,那么“改变世界”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对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 由此可见,《提纲》中已从各种角度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的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石、或者 说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观念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被马克思作为生活和实践的主体的人不是脱离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的孤立的个人,而 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 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1972年第1版,第16、355、18、18页。)。如果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把 个人孤立起来的“市民”社会,马克思所主张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 社会化的人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第1版,第16、355、18、 18页。)
总之,马克思在《提纲》中已从各种角度指出了他的哲学的出发点并非脱离人的现实 存在的抽象的物质存在,后者早已为旧唯物主义者提出、并因其片面性而被富有辩证法 内容的唯心主义所战胜;而是同时蕴含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则的社会的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
由于人的生活和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因而马克思这种以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为 特征的唯物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后期的更为成熟的著作 (例如著名的《
政治 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自己的观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而作了更为明 确和完整地阐述(这些是人所共知的,在此就不引证了)。因此,如果说现实生活和实践 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观点,那么由这种观点出发所建构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 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
值得指出的是,恩格斯概括马克思在哲学理论上的贡献时,也明确指出是历史唯物主 义。他在著名的《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提到马克思在理论上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 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
政治经济学上的,唯物史观则是哲学上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