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2015-04-10 01:12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少数民
摘 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除了具有高校大学生的一般性特征以外,还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要使高校荣辱观教育普遍深入人心,取得更大的实效,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探索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的继承,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搏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引导力,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等学校担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特殊的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荣辱观上,除了具备高校大学生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还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少数
民族学生的数字也在不断增长。要使高校荣辱观教育普遍深入人心,取得更大的实效,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探索出有效的途径。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的基本特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一,时代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建立、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第二,民族性。每个大学生都属于一定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民族环境中,所以在个性中体现着一种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征,即民族性。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活在特定的民族关系、民族群体中,该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习俗等必然影响人的荣辱观中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使人的荣辱观深深打上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印迹。
第三,多样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多种多样,在人生态度、
政治观念、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上,也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些都表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在逐步成熟中向多方面发展。
第四,两重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表现出两重性:他们既有务实、自主、积极的一面,也有盲目、短视、消极的一面。如自我意识增强,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减弱;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理论上认同的观念和规范不能在实践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拥护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义方向性不够明确、坚定,甚至存在错误的、模糊的认识;追求知识,也追求金钱;崇尚节俭,也推崇享乐;热爱家乡,却不愿回到家乡;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却自信心不足。这些变化表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的不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可塑性。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形成的原因
第一,环境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三个转变:一是农村向城市转变,二是闭塞环境向开放环境转变,三是单一民族独处向多民族聚居的转变。随着人际交往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和社会的进一步接触,各种信息的增多和渗透,伴随改革而产生的种种腐败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也不断更新与调整。应该肯定,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主流是好的,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他们的思想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也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劳而获、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现象和假冒伪劣、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道德失范现象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在人生追求、价值选择上出现矛盾、困惑和不知所措。在“什么为荣,什么为耻?”的问题上往往容易产生一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