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决权,人权与主权(2)
2015-04-28 01:18
导读:发人深思的是,西方“对内民族自决权”的新理论确实转变了它在联合国的被动局面,广大发展家一时似乎患了失语症。怎么办?我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西
发人深思的是,西方“对内民族自决权”的新理论确实转变了它在联合国的被动局面,广大发展家一时似乎患了失语症。怎么办?我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西方国家接过“民族自决权”话语并赋予新意的经验,接过西方的“对内民族自决权”和人权话语并赋予新意。研究南斯拉夫解体过程,正好提供了一个理论创新的机会。
1991年6月25和26日,南斯拉夫经济最发达的斯洛汶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共和国自行宣布独立,标志着南斯拉夫解体的开端。1991年12月23日,德国率先承认斯洛汶尼亚和克罗地亚。为何德国如此积极?据德国外长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中说,德国尊重斯洛汶尼亚和克罗地亚两民族的自决权。但是,按照“对内民族自决权”等于尊重人权和民主选举权的理论,克罗地亚不应该获得承认,至少不应该这么快地获得承认。首先,欧洲共同体的南斯拉夫问题仲裁委员会认定,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后,没有给新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塞尔维亚族以人权保障,而是对塞族进行了种族清洗(强迫人口转移),造成20万塞族难民流入塞尔维亚共和国。其次,克罗地亚的塞族居民也进行了投票公决,要求塞族在克罗地亚的民族自决权。但德国全然不顾这些,以即将于1992年成立的欧盟应统一对外为由,大力游说欧共体其他国家承认斯洛汶尼亚和克罗地亚。这不能不使世人怀疑刚刚统一的德国企图重建其传统势力范围,因斯洛汶尼亚是其近邻,而克罗地亚则是二战间的德国傀儡国。
美国因忙于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开始并未插手于南斯拉夫问题。但当它看到德国势力范围扩大后,立刻行动起来,力促另一南斯拉夫共和国——“波黑共和国”的独立得到国际承认。美国自1992年4月7日同时承认波黑,斯洛汶尼亚和克罗地亚为主权国家后,一直发挥着北约国家处理南斯拉夫事务的领导作用。波黑局势比克罗地亚更为复杂,因为波黑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穆斯林三个民族组成,其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占人口的多数且交叉混杂居住。“波黑共和国”独立后,波黑境内的克族和塞族又进一步自行成立独立的“波黑克族共和国"和“波黑塞族共和国",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亦要求成立独立的“波黑穆斯林共和国",三方不断交火,各方都出现了严重的非人道暴行和对它方的种族清洗(强迫人口转移)。虽然在美国主导下,三方于1995年底达成“达顿和平协议”(DaytonAgreement),但该协议只是停火协议,并非有效的政治解决方案。为什么政治解决方案如此难以达成呢?这深刻地反映了在一多民族交叉居住国家内推行“对内民族自决权”的理论困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一困境有两个方面。
第一,正如耶鲁大学学家达尔(RobertDahl)所指出,民主选举只能决定即定政治体内部的事务,却不能用于决定政治体的边界,因为民主选举的多数原则的,已经预设了大家共同接受的政治体的边界。若硬要以投票公决形式推行“对内民族自决权”,必不能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如克罗地亚内的塞族就没有获得民族自决权。
第二,如布鲁金斯所高级研究员伍得渥德(SusanWoodward)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过全民投票公决以获得国际承认的民族自决方式,在一多民族交叉居住国家内,必然逻辑上导致种族清洗。这是因为,只有把“不可靠的人口”强迫转移出去,才能确保全民投票公决投出“独立”的结果。既然美国和欧盟明确说明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和民族获承认为独立国家的条件是相关地域上的全民投票公决,那么各方对它方的种族清洗就不可避免了。伍得渥德以大量资料为证,说明严重的非人道暴行的出现,是为了通过恐吓以造成强迫人口转移,并非如西方主流新闻媒体所报导的那样是源于几世纪之久的民族仇恨。
可见,“对内民族自决权”等于尊重人权和民主选举权的理论,一经运用于南斯拉夫解体危机,却造成了空前的破坏人权的灾难!显然,人权于主权之间并不是孰高孰低的关系,如把“对内民族自决权”绝对化,以之任意改变国家主权,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严重践踏人权的种族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