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风险观(1)(4)
2015-07-14 01:05
导读:二 树立马克思主义风险观,正确认识和应对风险,执政党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从容应对
二
树立马克思主义风险观,正确认识和应对风险,执政党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从容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风险,趋利避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江泽民指出,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如果没有以正确的理论为基础的精神支柱,在应对风险时,更加会成为一盘散沙,就谈不上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就难以弥补物质技术手段的相对匮乏,就不会创造美好的未来。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硬力量”相对而言的“软力量”。中华民族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和平崛起,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民族凝聚力,防范风险,化解危机。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千百年来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应对风险、处理危机的危急关头锤炼和积淀起来的强大精神支柱。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改革之所以成功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团结一致的力量决定的。由于这种素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富裕的华人向国家提供了不少资金。居住在国内的人也没有把钱存放在家里,而是相信政府,相信国家的未来,把资金存放在银行里。”(注:《爱国主义成就中国》,《 参考 消息》2003年10月4日,第1版。)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以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为深厚底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精神支柱,以“三大规律”为理性基础,突出表现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价值取向,是我们科学认识和有效抵御风险的重要精神支撑。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忧患意识是一种民本意识。人民群众是抵御风险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抵御风险的力量之源。抵御风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执政为民,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团结带领群众集中精力搞好经济文化建设,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人民享有创造幸福安康生活的自由。稳定和发展压倒一切。只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就能抵御任何风险,克服一切危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是马克思主义风险观的核心观点,是提高执政党应对风险能力的基础工程。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话题
试析国际
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