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谐社会建设(1)
2015-08-11 01:17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谐社会建设(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当前国内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阵营日趋式微,亦有许多
摘要:当前国内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阵营日趋式微,亦有许多学者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一门真正的政治学科。因此,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解读并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定位、马克思主义的建构和马克思主义的善待四个方面进行严谨的论证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政治学而且还是一门政治科学。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现正指导并将长期指导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政治学
当前国内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阵营日趋式微,亦有许多学者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一门真正的政治学科,更遑论政治科学了。据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一项对政治学科教材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93种政治学科教材中,只有5部教材的书名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命题命名 (其中国内著作4部,外国译著1部)。而笔者在
苏州大学图书馆查阅的189种有关政治学科教材中此类教材更少,只有蓝英著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和王沪宁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的逻辑》两部。窥一而知万,上述统计数据充分显示出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视程度日益降低,也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政治学的地位正日益受到以西方实证主义研究为代表的政治学流派的严重挑战。因此, 在当今社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解读并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系统的思想观点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其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
哲学、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1]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马克思主义一直被各国无产阶级阶级确定为指导思想并指导着各国无产阶级阶级革命运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社会背景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应有地位的争论较为激烈。如何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对于清除各种错误观点,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思维的向度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富矿,如何对其进行解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方法按照不同的思维向度划分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解读是马克思主义全能论。此种观点断章取义照搬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某种观点,机械地应用于社会主义实践,其收效甚微,同时产生负面效应,反而让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就是该种论点的典型代表。
第二种解读是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此种观点近年来甚嚣尘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坚决予以摒弃而代之于西方实证主义政治学,此乃典型的西
化学者的观点,其实质是要全面抛弃马克思主义,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八九反革命暴乱”就是这种观点的极端外在表现。
第三种解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论。[2]此种观点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整个政治学领域内加以宏观地考察,体现了一种科学的观点。这种解读将马克思主义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政治学原著表达的相关政治思想,观点和学说。限于实际的运用和人们认识的局限因素,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著作断章取义,并未真正融汇贯通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政治学思想,此乃历史的时代的和人的认识局限性造成的。因此,有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并未真正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或身后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理解和放大,积极向社会扩展,推广应用,主要表现为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铁托主义、金日成主义、卡斯特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各自的国家成为官方的指导思想,发挥着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溢出,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我们应承认,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真正贴近马恩的实际思想解读马克思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棵大树,扎根于西方的土地,其枝叶已发展出欧洲的范围。第三种划分的科学性在于较为客观具体,有的放矢而又不失之于空泛。同时又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中所作的贡献,做到中西兼顾,全面考量,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准确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位。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