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问题(一)(2)
2015-08-29 01:08
导读:第二节 分析解决农村问题所用的有关经济学理论基础 现在,问题集中到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创造足够的价值,即怎样把牛车变为汽车,以承担起
第二节 分析解决农村问题所用的有关经济学理论基础
现在,问题集中到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创造足够的价值,即怎样把牛车变为汽车,以承担起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公民应尽的义务和权利的责任。同时也要如邓大才先生所提到的第3)条: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筹集制度,实行投资多元化,减少农民的生产共同费用的分摊;即请肥胖的赶车人和搭车人下车,方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路,这种思路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要求有相应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原理,我们都早已熟悉。再者,处在西方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篇宗义地就国民财富的来源,得出了其决定于从事于有用劳动的人数和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多寡,以及有用劳动人数的生产效率的高低。并且说明了劳动的生产效率提高在于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却受市场范围的大小的限制等,他有一个清晰明了的理论论断。实际上与马克思的原理有同工异曲之妙!如果我们能着手解决阻碍着农民进行社会分工所受到市场范围太小的限制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民的社会分工,也实际上解决了与生产力要求有相应的生产关系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亚当.斯密之后的经济学说不过是在亚当.斯密的理论框架下刻刻划划的雕梁画栋之技,正如1992年出版的缪萨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292页)中所说,"经济学者几乎用了两个世纪来证明亚当.斯密的论断的核心真理……完全竞争、一般均衡的市场经济,会显示出资源配置的效率"。即说明了亚当.斯密以后的近二百年经济学不过是证明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的市场经济原理的正确性。我认为,《国富论》的伟大,远胜于宋代程普的半部《论语》,或被拿破仑拜读的《孙子兵法》,以至于现今北京清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在他的《产权、政府与信誉》里发出让"政府官员应该学什么?其实很简单,政府官员应该人手一册《国富论》,二百多年亚当.斯密写的,默读三个月,比学任何东西都有效。"之感慨。由此,我试分析农民因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而缺乏必要的社会分工,造成了农民贫穷的上述原因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第三节 农民因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而缺乏必要的社会分工,造成负担过重的客观原因和体制原因的分析
一)我国历史自然形成的客观原因
我国农村现状是历史自然形成的村落,它的形成是与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的形式,即农民吃住就在土地旁,以节省时间,同时避免了劳作时的奔波之苦,就象过去城市里,工人吃住都在工厂里一样。我国广大农村就是在这样落后的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之上构建起我们的上层建筑的:县,乡,村,自然村(小队)。以我国政府的最低基层组织--乡为例:全国有4.55万个乡包容着9亿农民,一乡仅二万人左右,又同时分布在更基层的十几个村委会(全国有75万个村委会)(数据来自《中国战略构想》胡鞍钢主编),然后又要再分布到十余个自然村中,这样乡级以下就有三层结构布局,管理一百多个自然村,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成本可想而知--只会因为管理分散而随之管理成本增加;我以一个乡为例,每个基层村委会中,要设立村委主任(正、副)、村支书、民兵连长、会计、妇联主任、等近十个人的组织,自然村中再加上村长,会计。还有村委上必需有的小学建制。这样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设置,是仅仅两千(劳动力近千人或更少)左右的人口必须承担的社会管理的基本设施成本,全乡就有十余个这样的结构组织。这还没有计算乡级政府包括乡级中学教师在内的几百名国家干部、闲杂人员等的工资负担。更有甚者,没有加上乡镇企业、村级企业从筹资建设,到弥补企业亏损黑洞都是有农村提留来隐性地负担的款项!由此可知,农村分三类人,一,从事有用劳动的农民人数;二,既拥有土地又依靠农民提留款养活的村干部;三,完全脱离土地靠农民提供工资保障的人数。现在,农村的这三类人的数量已经不成比例,造成了农民大量不必要的额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