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1)(2)
2015-09-21 01:01
导读:马克思在说到人类社会历史转变时说:“转变的顶点,是全面的危机。”[3]世纪之交,这种全面危机达到它的顶点,从而使 世界史 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到
马克思在说到人类社会历史转变时说:“转变的顶点,是全面的危机。”[3]世纪之交,这种全面危机达到它的顶点,从而使
世界史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到来,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时刻到来。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是生态社会主义。
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的性质寻找答案。
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一百多年来,思想家们提出了种种社会主义,如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等。它们作为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已经载入人类思想史册,或者付诸人类伟大实践。它们对社会主义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有种种描述,对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有各种分析,武装革命夺取政权,或者议会斗争和平过渡,并在一些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而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虽然有过许多设想,有过许多尝试和伟大实践,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现实进程表明,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资本仍然存在并起作用,它的性质没有起变化,它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以及资本对自然的剥削,两种剥削仍然同时存在,两种剥削仍然彼此加强,资本向少数人集中仍然是普遍现象。它导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的不断积累不断加强,最后形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的全面危机仍然严重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有效。
通观人类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它由社会基本矛盾——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推动。但是,一种文明发展积累的社会基本矛盾不能在同一文明模式内解决,而必须超越旧的文明模式在新的文明模式内解决。这已经由人类历史进程所证明。
随着时代变化,我们需要重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分析现代社会基本矛盾,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提出“生态社会主义”概念。所谓“生态社会主义”是
生态学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结合。社会主义原则是,工人阶级组成政党,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取代资本主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平等、正义和共同富裕。生态学原则是,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地球是有生命的有机整体,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4]
生态社会主义是人类新社会。怎样建设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由时代的性质决定的。当今时代是一个新时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时代,一个世界历史根本性变革的时代。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国家,如果仍然遵循工业文明的模式进行建设,那么,社会基本矛盾是不会有根本性转变的。例如就实际进程而言,无论是苏东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或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虽然通过革命取得政权,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仍然主要采用传统工业模式,无论在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方面,还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按传统的工业文明模式发展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伟大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无论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还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深刻严重。胡锦涛十七大报告指出:“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在社会领域,贫富差距扩大;消极腐败现象严重;一部分人高消费奢侈浪费;许多人低收入生活困难。在自然领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资源短缺的形势十分严峻。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例如资本向少数人集中,有报道说,我国现在形成一个富豪群体,占0.4%的人口掌握全国70%的财富。2007年“世界富豪榜”揭晓,现在中国拥有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人数达到106位(1999年仅有1位),这个数字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这种统计也许不准确,但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扩大却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