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1)(3)
2015-09-21 01:01
导读: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是仍然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仍然用旧时代的模式——工业文明模式思考和行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是仍然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仍然用旧时代的模式——工业文明模式思考和行动。这是不可能解决社会(人与人)和生态(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以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这种基本矛盾只能超越工业文明模式,在新的文明模式(生态文明模式)范围内才能得到解决。因而,“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十七大报告,这是有伟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的。
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系列转变。
二、 生态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现代哲学曾经是先进的哲学,是适应建设工业文明的需要产生的。它以主—客二分为特征,指导人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过分强调人与自然分离和对立,宣扬斗争哲学,主张人类主宰和统治自然。它认为,事物的动
力学来自于部分的性质,部分决定整体,例如工业文明的社会,在社会层次,资本(资产阶级)决定社会,以资本为中心;在生态层次,人决定自然,以人为中心。这种哲学注重首要与次要之分,强调首要的并以它为中心。
1.哲学世界观转变
新的哲学是生态哲学,或有机论世界观。它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世界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自组织、自调控、自己发展的性质,因而它朝有序和价值进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我们的有机世界,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比部分重要,事物的动力学来自整体而不是来自部分,即不是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决定部分。第三,有机世界虽然由部分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以整体性为主要特征,事物的关系和动态性比结构更重要,因而主张放弃首要次要之分,拒绝以什么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价值观转变
工业文明的社会只承认人有价值,主要是个人价值,否认自然价值,认为个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只是人的对象,发展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但是,人的行为从来都没有而且也不是以“全人类利益为尺度”,而是以“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为尺度”,即从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出发。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人类全部行为的哲学基础。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认为生命和自然界也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观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3.思维方式转变
工业文明的哲学强调分析性思维,特别是以线性非循环思维指导人类行为。新的思维方式是生态学思维,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非线性和循环的动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观察现实世界,思考和行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总之,新时代需要新的哲学。恩格斯说:只有那种最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最充分适应本世纪全世界的科学概念的哲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时代变了,哲学体系自然也随着变化。既然哲学是时代的精神结晶,是文化的活生生的灵魂,那么迟早总有一天不仅从内部即内容上、而且从外部即从形式上触及和影响当代现实世界。现在哲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哲学,而世界则成为哲学的世界。现在哲学正在深入当代人的内心,使他们的心里,充满着爱和憎的感情。[5]
我们说,需要用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指导生态社会主义建设。
三、 生态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体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十七大报告说:“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这里,所谓“民主”,并不是“为民作主”(这是中国最早的民主定义),而是人民当家作主,如报告所说:“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以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