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新探五题(1)(2)
2015-10-10 01:01
导读:其次,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为自己的学说确定了范畴的逻辑的起点。“现实 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它贯穿于整个学说的其他主要范
其次,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为自己的学说确定了范畴的逻辑的起点。“现实 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它贯穿于整个学说的其他主要范畴之中,这些主要 范畴是“现实的人”的合乎逻辑的展开。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政 治制度等范畴,都不过是从某种角度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现实的关系进行 抽象的结果。“现实的人”既是这些范畴形成和演进的原始起点,又是这些范畴相互关 联、相互作用的现实中介。离开了“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科 学范畴体系,更谈不上认识和改造现实的世界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5、5、30 、40、84、84、87、84页。)。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 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 5、5、30、40、84、84、87、84页。),这正好体现了逻辑与现实的统一,逻辑与历史 的统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话,那么它的 理论 必然是这样一个无限 展开的形式: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序言--以现实的人为核心所展开的论证--以现实的 人的解放为最终归宿的结论。它坚决鄙弃一切宿命论,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当 作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了历史奥秘的大门。
二、研究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前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六条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的 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 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5、5、30、40、84、84、87、84页。)马克思 的这一重要命题已经成为 中国 哲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的约定俗成的界说,然而,从完整准 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的高度看,这一命题乃是马克思从“一切社会关系”入 手来研究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方法论前提。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据考,“总和”一词马克思用的是法文,即“Ensemble”,指整体、总体之意,表示 多样性的统一。它表明,人要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就必须运用总体 化的方法,即在社会联系的总体化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总体化进程中来认识人及其历史的 发展。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接着读完《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的几段文字就非常 清楚了。这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立足点就被确定为“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 人类”。
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 经济 关系、
政治 关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便形成了社会联系的总体结 构。马克思正是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 会存在、社会意识等一系列范畴所组成的历史观的崭新的逻辑结构,如果把这个总体结 构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抽掉,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全面地认识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的现实 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忽略社会结构中的物质关系,把社会看成是 纯精神的结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一是忽略社会结构中的精神关系,把社会看成是一 种纯物质的结构,从而滑向粗俗的唯物主义。人是社会的主体,那么作为人所赖以生存 的外部世界,即人的自然界,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的外部结构;与这个外部结构相 对应的人的精神--心理的功能结构,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的深层的内部结构。正是 社会的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统一,才形成社会联系的总体化结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联系的总体化结构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结构,而是一个无 限开放的结构,是一个“自己运动”的过程,它的这种“自己运动”形成了历史进程的 总体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注重认识历史“自己”运动的泉源。如上所说,社会联系的总 体化结构中的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相统一,构成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并贯穿在社会基 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中。这些相互交错的矛盾 推动着社会历史的总体化过程,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加速度发展。这些矛盾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不同表现,使得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联系的总体化 结构同历史进程的总体化发展当作同一社会历史的不同方面,它们同是我们研究人、认 识人的本质的基础。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个总体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