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多了怎么办?”(1)(2)
2015-11-04 01:46
导读:8月中旬,中央领导人在北戴河避暑,各部部长们都去那里开会。胡乔木通知谭震林、廖鲁言、张劲夫、杜润生等有关同志开会,研究毛泽东提出的题目:
8月中旬,中央领导人在北戴河避暑,各部部长们都去那里开会。胡乔木通知谭震林、廖鲁言、张劲夫、杜润生等有关同志开会,研究毛泽东提出的题目:粮食多了怎么办?据杜润生回忆:我本来打算趁这个机会,把科学家们的怀疑在会上反映一下。但是,一看北戴河一派大跃进的气氛,就感到很难在会上开口。我先向廖鲁言(我和他一同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过,此时他任农业部部长)建议,先研究亩产粮食万斤有无可能?他认为现在是农民能办到的事情,科学家办不到,科学现在显得无能为力。看得出我提出来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科学院在不讲科学的年代,只好靠边站。会议议论一亩打一万斤粮食,怎么也想不出利用的办法。[7]
出于无奈,中国科学院党组只好把粮食综合利用的研究任务下达给六个化学和
生物学的研究所。它们是在长春的
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大连的石油研究所,即现在的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北京的化学研究所以及在上海的
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与植物生理研究所。
有些老科学家对粮食综合利用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类问题在科学上是早已解决了的。道理是简单的,因为要把淀粉、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量化合物分解成相对小分子量的化合物来利用,是不合算的。世界粮食生产大国都不走用粮食转化为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路子。何况,他们对于我国是否真的粮食生产多得吃不完了,持怀疑态度,对全国各地竞放亩产粮食几万斤的“卫星”更难以置信。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老科学家的不同看法,是不可能充分发表和得到领导人考虑的。因为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下达的任务,而且这任务在当时是被视为具有重要的世界战略意义的——世界各国都着眼于从煤、石油、天然气等非食物性原料出发,解决基本有机化学工业原料问题,只有我国独辟蹊径以食物性原料取代非食物性原料。[8]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六个研究所接受任务后,停止了一部分研究课题,抽调了一批研究技术人员,于8月25日同时启动了粮食综合利用的研究,围绕扩大粮食用途和利用粮食解决有机化学工业原料来源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工作:
有的研究组研究粮食在转化为酒精后,以酒精制取乙烯。乙烯既是制备一系列合成产物的重要原料,又可提高酒精作为燃料的效率。有人认为如果把多余的粮食用于化学工业,我国基本有机合成工业将在两三年之内赶上并超过美国。他的这本帐是这样算的:美国生产的乙烯,百分之九十九是以天然气和石油加工产生的废气为原料的。1954年美国生产乙烯106万吨,折合21亿斤。如果我们用一千亿斤薯类或400亿斤玉米、小麦、大米发酵,可制得酒精100亿斤,再用这100亿斤酒精就能制成50亿斤乙烯,几乎为美国乙烯产量的两倍半。他认为在两三年内赶超美国是可以做到的,因为用酒精制取乙烯的技术不复杂,每个专区,每个县都可建厂生产。然而,对于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却置之不顾了:美国是产粮大国,人均占有的粮食远远超过我国,他们所以不用食物性原料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原因是得不偿失。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薛攀皋
民主是有边界的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视阈内的中国民主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