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2015-11-01 01:27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论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一、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一、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フ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在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统治的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也就是指一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有序运转,二是人民同政府关系的协调一致。 フ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之间是实现普遍公民有效政治参与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持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不断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为公民及公民团体提供正常的组织和舆论渠道。另一方面,有效的政治参与将促进和维护政治的稳定。因为而有效的政治参与意味着政治系统输入公众要求,使政府获得全面而又具体可靠的政治资源,输出相应的政治产品以满足公众及公众团体的不同需求,加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政治系统的稳定。ブ档米⒁獾氖牵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不适当的政治参与则会破坏政治稳定。 ザ、80年代初,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农村改革,开辟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时代,农民作为经济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在中国农村经济发生飞跃性变化的历史进程中,自身也在发生各个方面颇具深刻意义的变化,这就是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无论农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形式、还是性质内容,都较过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由过去的被动型盲动的政治参与转到基于自身利益驱动的主动参与;由过去简单集中统一的政治参与转到方式多样、渠道多种、层次不一的政治参与并且参与的范围和人数发生明显的变化。 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可喜变化,不仅标志着我国政治民主程度的巨大进步,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政治发展。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就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就决定了农民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高层建瓴地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盾农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①同样道理,中国政治能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农村民主政治是不是取得真正的实质性发展,要看农民政治参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没有我国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只能是在畸形的发展。ト欢,有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不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它们对我国政治稳定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冲击性,必须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否则,参与就可能演变为政治动荡甚至动乱,从而破坏当前改革开放的稳定形势。 ヅ┟裾治参与的多样性和规范性发生引发政治不稳定 党的十一届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形式也一改过去集中统一的样式,趋向更加多种多样,如投票、投拆、诉讼、接触、抗议、暴力对抗活动等等。农民参与的日趋多样怀一方面预示着社会主义农民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政治参与在内容上缺乏引导,在形式上有待规范,潜伏着对政治稳定的一种冲击。如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集体冲击乡镇政府、暴力攻击乡村干部、政治参与旨在报仇泄愤等,缺乏理性、缺少规范,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农村政治的稳定。“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② 由政治性参与向利益性参与转轨所引发的政治不稳定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强调农业生产主要靠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抓革命,促生产”,担心注重物质原则会引起社会差别,平均主义愈演愈烈,其结果是政府的全面干预。政社合一,造成农民生产没有自主性,并要求农民思想高度集中统一,绝对服从政府,使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成为一种基于政治目的、被动性的政治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农民政治生活的新变化,使农民的政治参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条件下利益性参与转变。利益性参与是一种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为,农民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影响政治决策,以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农民政治参与的形式的统一,加之国家政策的制定难以考虑到处于转型时期农民各个不同利益要求都得到满足,导致农民政治参与愿望同结果之间出现矛盾。如果矛盾不在改革中逐步解决,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发人们的政治冷淡,使人们产生政治不服从,从而影响政治稳定。サ谌、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影响政治的稳定 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和发展起来的农民政治参与,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还处于一种不成熟和不完备的状态,其突出表现就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ゴ诱治参与的地域看,经济发达地区与要落后地区,沿海与内地农村存在明显差别。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基于争取、实现、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愿望,如对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的颁布,重要会议的召开给予极大的关注,对村民委员会、村长、人民代表的选举和检查监督都能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这非常有利于农村政令的畅通和廉政建设。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广大农民不关心政治,对政治非常冷漠。这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它意味着政府没有将农民组织到政治活动中去,没有激起农民对政治的兴趣和对政府的理性服从。他们长期游离于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参与决定他们利益的政治决策,而政府也没有更好的了解这些农民究竟在想什么,要求得到什么,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对政治稳定构成一种威胁。 ゴ诱治参与的主体看,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有二具显著特点。 ヒ皇遣斡胫魈宓牟黄胶庑浴S捎谂┐寮彝ド虏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政社合一的政体被打破,企业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以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来,使中国农民在地区、行业、收入、权利等方面产生分化、分层,产一了众多不同的利益主体。有调查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分化分层大致中概括为:“农村基层干部、集体
企业管理人员、乡镇集体企业工人、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智力型自由职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雇工阶层等八个阶层。这些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主义政治参与过程中,必然会从各自的群众利益需要出发,如农村基层干部、集体企业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远经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雇工阶层要高,这就不能全面掌握分化层后农民新的愿望和要求,不利于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就农民的分化分层和政治参与的变化速度来说,改革中农民阶级的分化与分层,远比政治参与扩在和发展的速度迅速,政治参与渠道的完善和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分化分层后不同利益群体的农民利益要求通过政治参与得不到满足,导致政治参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农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如果这种挫折感不能得到良好地调整和正确的引导,就被引申到制度本身,对基本制度产生不满,甚至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和信心,走向极端,形成一种盲目的破坏欲,从而危及到政治的稳定。 二是政治参与能力不平衡性。在中国农民政治参与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由于人们受教育的状况不同,地政治关心的程度不同,获取政治资源的数量和获取能力不同,农民参与的能力呈现出很大差异生。许多农民的政治生活中,对自己拥有什么权利与义务以及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法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使农民的政治参与极易引向不正确的轨道路,采取过激形式,导致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占主导地位,结果影响政治的稳定。 第四、农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心理不足引发政治不稳定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由于整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政治技能急待提高;加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权力崇拜”、“官本位心理”、“政治冷漠”、“清官心理”等深深积淀在农民的内心深处,使农民容易把政治参与作简单代或公式化的极端理解,走向岐途,从而对政治稳定产生负作用。ス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国改革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