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看“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
2015-11-06 01:19
导读:无产阶级政党是在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基础上,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发展,
无产阶级政党是在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基础上,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发展,客观上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创立世界工人运动,造就出在全世界组织成政党的千百万工人,建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主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3]
(二)实现充分民主是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共产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历史使命是消灭压迫和剥削,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一切社会不平等,解放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争得民主,实现最充分的民主,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无论是民主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为了争得民主,实现民主,促进社会和谐。这就表明,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民主始终是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列宁早就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4]毛泽东在我国民主革命胜利在望之际,回答黄炎培先生所担心的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屡屡出现的王朝兴亡周期率时,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又面临着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代表我们党深入而全面地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更加充实完备。在十七大党章中,我们党在把“民主”与“富强”、“文明”并列的基础上,又将“和谐”规定为党的基本路线的四项目标之一。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鲜明地高举着“民主”的旗帜,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发展党内民主是执政党保持活力的前提和根本
一个党要想长期执政,必须充满活力,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八十年的实践还启示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5]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民主潮流的发展,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自然也面临着能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挑战。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是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党的生机和活力不是来自外部力量,而是来自党内,即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其形成基础是党内民主。
民主是主体性的基础。党是党员的政治组织,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党的领导作用发挥的大小,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党员作用发挥的程度,只有确立了党内民主,党员才能在党内拥有基本的民主权利;而只有发展和完善了党内民主,党员的民主权利才有更大的实践空间。
民主是创造性的前提。邓小平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6]因为,人只有在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摆脱教条的束缚,实事求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而每次解放思想都以强调认识论上的民主原则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