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 左比右好的党性特色(3)
2015-11-22 01:17
导读: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上述片面性认识的巨大危险性暂时不仅没有暴露出来,反而被现实地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全党全国
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上述片面性认识的巨大危险性暂时不仅没有暴露出来,反而被现实地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全党全国人民都沉浸在革命的“政治斗争”对改良的“经济建设”战胜的巨大经验喜悦之中,面对着新中国建立后必然到来的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理论创新)时期,我们并没有作好充分的理论思想准备。一九五七年后,理论严重滞后的上述片面性认识的危险性迅速暴露出来,从而使我党新时期指导思想上出现重大分歧。
根据事前不远的“革命”对“改良”战胜的历史经验,由我党一以贯之的“‘左’比右好”的党性特色,似乎应该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走所谓的“革命”派的政治斗争道路;而根据新时期的经济落后是主要矛盾的特点,由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基本原则,似乎应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所谓的“改良”派的经济建设道路。当时,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分歧后果是十分残酷的,尽管分歧双方都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的“左”的善良愿望出发的。
其实,按照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对“左”与“右”的科学说明,此时的“革命”派已经开始落后于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要求了,这种沉迷于旧经验的思想更具有空想主义特色,因而是客观的“右”;此时的“改良”派大体上符合于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要求,这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更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因而是客观的“左”。由于我们理论上的严重滞后,上述划分的科学性反而被历史经验颠倒了。形式上坚持“‘左’比右好”,实际上却是坚持落后的“右”比进步的“左”好。正是这种“右比‘左’好”的错误指导思想,使我们付出了十分沉痛的代价。
我们能说,三年“大跃进”的虚报浮夸是革命的“经济建设”吗?我们能说,十年“文革”的打砸抢夺是进步的“文化革命”(理论创新)吗?显然不能。从主观的善良愿望和空想主义出发,严重违背客观规律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我们的事业怎能不在无情的社会实践面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败呢?因此,建国后的三年“大跃进”和十年“文革”,我们不是真正的革命的进步的“左”了,反而是严重的极端的“右”了。可以肯定,虚报浮夸就是经济上的严重腐败,捞取个人实惠的本质未变;打砸抢夺就是文化上的极端落后,摧残文明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相同。因此,建国以来的反面教材证明,“右比‘左’好”是彻底荒谬的,它正是我们过去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左’比右好”党性特色的沉痛教训。
大学排名 三
事实上,三年“大跃进”和十年“文革” 的阴影至今犹在。在人们心中,它们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左”,同腐败落后的空想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右”的歪风泛滥联系在一起,从而极大地败坏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左”的声誉。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左’比右好”的党性特色和共产主义信仰,开始由怀疑而动摇、由动摇而反感、由反感而抵触、由抵触而否定。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一股由彻底否定十年“文革”重大失误而上升为彻底否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由化思潮出现,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囿于同样的片面性认识,不少人公开提出“右比‘左’好”的“全盘西化”政治主张。由于我党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这种“右比‘左’好”的观点无形中进一步加强了,并在随后的“八九”风波中达到了历史顶点。
九十年代后,“全盘西化”的自由化观点虽然遭到了不少批判,但“右比‘左’好”的错误思潮却依然在涌动、扩张、蔓延、泛滥成灾,并依附着改革开放二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形成某种“时代病”。中国这种九十年代的经济“时代病”,与五十年代的政治“时代病”表面上似乎相反,实际上都是“右”的错误。五十年代叫“政治决定论”,九十年代叫“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只能叫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江泽民:《十五大报告》)的“全面发展论”。两者的错误是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