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土地制度创新(1)(2)

2016-01-02 01:07
导读:二、现阶段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农业要求的矛盾 在传统社会中,人口的规模与土地的负载力之间的低

  
  二、现阶段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农业要求的矛盾
  在传统社会中,人口的规模与土地的负载力之间的低水平平衡,注定了它只能以“黎民不饥不寒”的温饱局面为目标[2]。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经营规模的不同。
  第一,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代农业目标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以满足自给性消费为目标的传统农业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较大的经营规模上,农民摆脱了生存压力,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才能实现。第二,现代农业是高收入的农业。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民都是比较富裕的阶层,在欧洲,特别是北欧,农民是富裕的象征,这种高收入必须建立在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之上。而我国目前这种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规模经营方式,建立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之上,农民很难从土地上看到提高收入的希望。第三,现代农业是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关键看它的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而农产品的商品率必然与较大的农业经营规模相联系。第四,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传统农业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必须有较大规模的作业空间,因而也需要较大的农场规模。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超小规模的平均化零散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不利于土地的耕作,影响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使科技推广受到限制,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与社会对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要求相距甚远。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农民与某些地方政府之间在土地使用权上的矛盾
  英国发展经济学家迪帕克·拉尔指出:从亚洲的经验可以看到,一旦土地的质量得到调整,依靠家庭劳动的小农场产出水平就会高于依靠雇佣劳动的大农场,也会高于不再持有土地的佃农[3]。因而在亚洲,从土地改革中得到的产出收益可能是很有限的,而且由于实行土地改革会有政治上的困难,所以关于土地改革可行性的争论持续不止,这就加剧了土地所有者的不安全感,致使他们不愿对土地进行投资[4]。1993年,党中央提出了“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5]。集体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然而,有些地方政府频繁调整农民的土地及承包期,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严重浪费的矛盾
  由于土地承包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来划分土地的地理位置、数量和质量的,所以受到很大的空间约束。土地资源的配置水平十分低下,加上土地的超小规模经营,投入高,产出低,使得农民粗放经营和弃耕现象十分普遍。根据调查显示,农民弃耕、粗放经营的原因有举家外出打工,逃避计划生育,强壮劳力外出务工,还有缺乏资金、技术以及少数农民以帮工为业放弃自己的承包地等。近年来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用地,新型住宅区的兴建以及大学城的建设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人地矛盾。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四)农田基本建设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及劳动力投入与农民两栖化的矛盾
  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青年农民走出家门,走进城市,甚至跨省流动,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把进城打工做为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城市对他们来说只是暂时的栖身之处,农村才是他们永远的家,土地是大部分农民心目中的生活保险和就业保险。只要耕种土地还有大于零的收益,在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他们还是不愿意离开土地到同样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去寻求发展。但是,新一代的农村青年已不安心农村那种艰辛而收入低下的躬耕生活,寻求到城市里发展。这种农闲到城市,农忙回农村的“两栖化”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机制,使进城农民具有安全感和稳定感,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金丽馥
上一篇:语言暴力——台湾民主政治的尴尬(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