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2)
2016-04-03 01:05
导读:面对“历时性问题需要共时性解决”的中国现代化之真实境遇,中国现代化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始终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艰难抉择。这实际上暗含了中国
面对“历时性问题需要共时性解决”的中国现代化之真实境遇,中国现代化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始终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艰难抉择。这实际上暗含了中国现代化之目标问题:经过先进中国人不断的探索,建立独立、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人们心中的共识。虽然在20世纪早期,一些对社会主义感兴趣的激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确实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并没有将此知识用来观照中国社会和政治,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问题是不相关的。所以,“从1899年中国人第一次提及马克思到20世纪最初的10年晚期,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是非常有限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政治与思想也没有什么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便是作为指导当前行动的直接指南而被接受、理解和运用的。这是先进中国人在清晰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后进行比较和选择的结果。正是这种问题的急迫性和十月革命的示范作用,使先进的中国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始终关注的是理论的工具价值,即运用这套理论能否帮助我们解决面对的灾难问题。这是先进中国人选择走上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动因。民族的使命感决定了直面中国解决问题的具体选择方式。从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命运联结了起来。
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为动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目的就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南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目的竞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意义就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主导过程。虽然中国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性的变迁过程,印证了中国近现代各方面的各种力量的角逐,但是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论在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中都会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因此,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就是实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理论。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展开形式,这种展开形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一个理论逻辑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证明过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从理论逻辑过程来看,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与马克思主义何以能中国化相区别的一个更为基础和核心的问题。说它是基础,是因为它是讨论所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出发点;说它是核心,是因为所有中国现代问题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转换成:我们为什么要把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这实际上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更为基础和核心的问题才能深入到马克思主义何以能中国化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实指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问题,实际上是个方法论的问题。对于前者的回答是:先进的中国人是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过程中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说,先进的中国人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中国最有效的手段和武器。这是从对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比较选择,特别是十月革命示范作用的召唤而作出的抉择。也正是因为把它看成是一种改造中国的手段和武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尽可能实事求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经常注意调整自己的各项政策和策略,而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外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模式,不是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义,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一种适合于在中国生长的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形式,从而彰显了“中国特色”的真正意蕴。从此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生长过程。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王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