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稳健性原则对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3)
2015-04-13 02:13
导读:五、对稳健原则的认识 综合看来,人们对稳健原则有三种不同的认识:第一种是过去盛行的稳健原则,在金额上,尽可能多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负债,尽
五、对稳健原则的认识
综合看来,人们对稳健原则有三种不同的认识:第一种是过去盛行的稳健原则,在金额上,尽可能多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负债,尽可能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在时间上,尽可能早地确认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迟的确认资产和收入。第二种是广为接受的传统含义,即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既不无视可能的损失,又不计提过多的准备,同时,不预计可能取得的资产和收入。第三种看法则认为不确定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才是决定取舍的标准。这一观点以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 FASB并不鼓励一味的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认为会计人员对信息进行取舍时须持谨慎态度,但同时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理论上来说,前两种做法都将一种偏向引入会计计量,而FASB提倡的适度稳健原则才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客观性、可靠性、相关性。
当前,对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应采用稳健原则,采用什么样的稳健原则,也主要有三类观点。观点一:从决策有用观来看,稳健原则已经过时了。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公允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稳健原则扭曲了数据,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可比性的要求,难以被信息用户理解,妨碍了会计信息发挥作用。观点二:从信息相关性要求来看应采用适度稳健原则,主张对于那些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产生影响的经济事项和情况,不论其结果是利得还是损失,只要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金额能够合理的加以估计,就应当予以反映,即对不确定事项采取一视同仁态度,应主要依据其发生的可能性来决定是否反映,而不是根据其后果是损失还是利得来决定,才能充分反映信息。观点三则主张中国上市公司目前仍应适用传统的稳健原则。下面我们来分析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六、传统稳健原则是中国上市公司的必然选择
我们知道,脱离会计目标和经济环境来谈某项会计原则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对稳健原则的适用性判断应该基于以下标准:是否有利于达到财务会计目标和适应相应的经济环境。笔者认为,对中国上市公司来说,稳健原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现阶段应以传统观念上的稳健原则为主。
1、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虽然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全面推开,但总体来说股本结构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其典型的结构是国有股、法人股特别是国有法人股占大头,公众投资者持股占小头,这样的一种股权结构,导致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极为有限,多数企业只能靠直接投资和银行贷款。但中国的资本市场远未发育成熟,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配置作用,公众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制约和监督,加之上市公司经营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中小投资者只能依赖报表了解其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也就是所,中国现实国情决定了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而稳健原则正是达到此目标应该遵循的。
实际上,即使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美国,其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已不再是为反映受托责任,而是为“满足投资者和其他潜在的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样一种情况下,虽然FASB多次提出企业财务报告应“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和经济现实,满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规定的相关性、可靠性、中立性、及时性、可理解性等主要的质量特征”,但稳健原则实际仍然贯穿于其整个财务框架体系,并在诸多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
2、稳健原则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影响.FASB认为“把存在于经济业务和事项中不肯定因素的性质范围在财务报告中做出交待,……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可赖以提高”。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事项存在的风险进行揭示,也可使信息的相关性增加。从中国上市公司的现状来看,稳健原则的运用可以说正当其时。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上市公司要自己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自我承担市场风险,因此面对不确定的事项,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可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在中国规范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之前,企业大多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过多地追求短期的效益和利润,对残冷背滞存货不予减值,坏帐不提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保守,已可预见的负债不作处理,从而造成巨大的潜在风险,使中国证券市场上出现“第一年绩优,第二年绩平,第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业绩荒漠化现象,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至今未能消除。由《经济观察报》编制的“2004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显示,一千多家境内上市公司的信任度均亮“红灯”,平均信任度指数35.6,而这项指数的满分为100。从这一点来看,实行稳健的原则,可以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及时的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使会计信息反映企业情况更加真实,相应地,也使会计信息比之过去的不稳健更加可靠和相关,可见,实行稳健原则并未背离决策有用观。